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神七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工作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8日19:43  中国新闻网

  检验合格,“包伞大戏”上场了,更是半点都马虎不得。包伞前,研究所对包伞大厅的照明设施、监控设施、包装台进行了改造,研制人员对包伞机、压力机等使用的工具一一进行性能确认,对包伞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文件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对以前出现过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清理。包伞准备会上,分系统“两总”系统强调一定要注意多余物的控制,为此每天开始包伞工作前,操作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搜身”,手机、手表、首饰全部上缴,才能通行上岗。包伞时,每一道工序都由一岗操作、二岗互检、检验员检验,在关键工序,还增设了三岗复验。为了使包伞过程受控、可追溯,降落伞包伞大厅中有九个摄像头分别对准各关键部位进行监控,对部分工序和全部关键工序还同时进行数码照相,并在照片上加以文字说明,记录包伞的技术状态。“神舟七号”降落伞包伞时还增加了一台数码摄像机,对整个包伞流程进行记录。一旦出现差错,包伞工作马上停下来,通过镜头回放,及时更正后再继续进行。全程无缝监控的做法得到了飞船“两总”的认可,被推广应用到别的型号、分系统质量过程控制上。

  荀子言:“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了确保任务按时完成,飞船按时发射,研制队伍在管理上和“实效”较起了真儿。

  2007年,飞船研制任务交叉进行,研制队伍还承担着多个横向型号的科研任务,还要完成两个批次几十个架次的空投试验。多线并举,资源紧张,如果没有科学严格的管理作保证,就不可能按计划完成研制和试验任务。为此,所党委、所领导专门召开“神舟七号”工作策划会,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实事求是,分清主次,认识短线,从范围、质量、可靠性、安全性、技术状态、人员、风险、进度等方面明确工作内容和计划安排,确保了从分系统到单机都做到办事有依据,工作有文件,操作有检查,结果有复核,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分系统的研制工作。

  在人员方面,研究所也进行了合理配置。经验丰富的老专家担当“顾问”,进行技术把关,年富力强的骨干把好关键岗位,同时实行以老带新,给年轻人配备指导教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后续人才,既确保“神舟七号”圆满成功,也保证了其他型号顺利完成。虽然队伍人员少,型号任务多,但大家岗位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具体安排还根据月计划适时调整,满足任务需求。

  为了保进度,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充分考虑各个时期的瓶颈问题,通过召开周例会、月例会等严格落实计划流程。在多型号并举的情况下,物资、设备等资源紧张的情况不可避免,一旦发生,资源总是优先配置给神舟七号飞船。“真的很感激各部门、型号的理解与配合,如果没有大家的一路绿灯,任务很难顺利完成。”神舟七号飞船分系统计划调度王立武如是说。

  外协产品的质量同样关系着载人飞行的成败。神舟七号飞船研制过程中,研究所进一步加强了对外协产品的管理。通过院项目办向外协单位转发质量体系保证大纲,要求对方按照空间技术研究院飞船体系进行管理,严格验收控制。对外协单位产品出现的问题,研究所以大局为重,从计划管理、技术支持方面进行协助,与对方多次沟通,同甘共苦。2006年12月28日,分系统电源控制器在热循环试验中出现了延时异常。经分析,研制人员发现此器件具有一定的使用局限性。器件生产厂家通过此事也明确了器件的使用范围,确保了飞船的安全可靠。飞船研制过程中,着陆反推发动机也曾出现堵盖打开压强偏高的问题。研究所立即与协作单位进行沟通,共同探究原因。研究所的顾全大局和诚心实意赢得了外协单位的认可和尊重,既确保了产品质量,彼此的合作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短线项目历来都是工程管理的重中之重。由于插头批次性报废需要重新加工和重新定做元器件,回收配电器成为了整船的短线。为了不影响整船研制进度,研究所神舟七号飞船调度跟着设计走,产品到哪,调度到哪。

  一份份文件也无声地记载着神舟七号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在管理上的“实打实”。试验流程细化到每一种状态、每一步操作,产品加工流程细化到每一个工序,原来不到二十页的空投试验大纲细化到一百多页,甚至连一辆小推车是否要用、和谁联系都有着明确说明。不仅如此,研制队伍还给分系统的85个单机产品分别建了“履历档案”,即每个产品都有一个数据包,包含了从设计、加工、生产到测试、交付全过程中产生的文件,查阅起来十分方便,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不少人曾经这样评价这支队伍:“这是一支困难压不垮、挫折打不倒的队伍,这是一支最能体现载人航天精神的队伍。”

  他们特别能吃苦。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为了攻克特大型降落伞、着陆缓冲、静压高度开伞控制等多项技术难关,成功研制更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飞船回收系统,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飕飕,回收人一次次爬上高耸云霄的试验高塔,一次次走入遥远偏僻的四川山沟,一次次踏进人迹罕至的塞外戈壁,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但他们默默地承受着,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

  他们特别能战斗。2007年4月,研制队伍突然接到某批次空投试验提前进行的通知,这意味着他们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不仅要完成试验前准备工作,还要把用于测量的新软件、新硬件研发出来。所有人员立刻投入到了紧张而艰苦的工作中,夜以继日地编程、废寝忘食地调试,本该和亲人团聚的“五一”假期也变成了试验的日子。带着经过联试考验的返回舱模型来到空投试验场时,等待他们的是初夏沙漠的滚滚热浪和短短20天的试验周期。然而在这20天中,他们以超常规的努力完成了全部11个架次的空投,是所有空投试验中时间最短、架次最多的一次。

  他们特别能攻关。质量问题归零时,他们眼睛向内,深挖问题隐患。办公桌上布满一张张设计图纸、一页页计算草稿,会议桌前开展一次次故障分析、一遍遍隐患排查。问题不解决,他们就吃饭在想、走路在想,躺在床上了还想。他们一点一点反复琢磨,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可疑痕迹,熬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一步一步走出迷宫。有了想法后,他们又绷着一股劲儿,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地面试验,直至远征戈壁,用空投试验证明措施有效。

  他们特别能奉献。他们爱家,爱亲人,但他们也爱所,爱航天。都是感情,给了其中一个,另一个自然就要割舍。无论是日常工作中的加班加点,还是遇上难题时的漫长攻关,无论是短到十几天的例行试验,还是长达几个月的飞行试验,他们要抉择,没有掂量,无需比较,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后者,留给家、亲人的也只有几声轻轻的问候,伴着深深的愧疚。

  十多年来,载人航天精神在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神舟七号飞船的回收队伍中代代相传。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专家们仍然在返聘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还热心培养年轻人,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经验。年轻人也特别的争气。“神舟七号”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队伍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了近70%。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相继走上前台,挑起了关键技术和关键岗位的重担。也有入所仅一两年的在工作中已独当一面。他们说是载人航天精神熏陶、培育着自己,是团队中的每一个人用实际行动感染、鞭策着自己,让他们一步一步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时光流转,岁月如歌。几度酷暑寒冬的奋斗迎来了航天员的健康、安全返回,也练就了一支脚踏实地、团结协作、善打硬仗、士气高昂的回收队伍。但在航天人面前,永远没有句号,永远都是新的起点,从神舟七号飞船安全返回地面,红白相间的美丽伞花静静绽放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那一刻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神舟七号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队伍已经踏上了新的征程。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