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农业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4日07:44  国际在线

  农业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从追求数量增长到质量、效益、环境并重

  “以前种田靠经验,现在浇水、施肥、打药样样都讲科技,搞懂了就是效益,搞不懂要吃亏。”山东省苍山县种粮大户崔连说,今年他用了刚学到的新技术,一亩玉米增产了100多斤。

  2008年,农业部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在全国粮食主产区建设500个万亩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点。通过集成技术、集约资源,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实现亩产小麦600公斤、单季稻700公斤、玉米800公斤、双季稻900公斤的“6789”目标,以点带面,推动区域性大面积平衡增产。

  这既是高产攻关,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攻关,这将把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引向一个新的高度。

  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各级政府一直致力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河南确定24个产粮大县为粮食核心产区,整合支农资金,将299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成了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农业综合开发实施20年来,使5.22亿亩“望天田”实现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92亿多公斤;近10年间,通过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共新增和恢复灌面3000多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5亿公斤。

  农业机械化迅速普及,推动现代农业迅速奔跑,“锄禾日当午”即将成为历史。“过去叫开镰,现在叫开机,粮食越收越多,农活越来越轻。”许多农民这样说。前些年,联合收割机跨区麦收成了乡村大地一大壮景。近年来,不仅小麦大部分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水稻、玉米也实现了机播机收。2008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增加到40亿元,覆盖所有农业县。

  长期以来“大而全、小而全”的农业生产格局不断打破,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趋势逐步显现,主要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势农产品集中度不断提高,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逐步形成。

  过去要吃饱,现在要吃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建立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139个,标准化示范带动面积达5亿多亩。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范围,已扩大到对全国37个大中城市蔬菜农药残留、36个城市畜产品瘦肉精和22个城市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测。

  农业生产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模式将得到更大面积的推广。按照规划,“十一五”期末,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35%,在500个县(场)建设10000个资源良性循环的生态新村,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以及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均达到80%以上。

  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改革不断深入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市场化改革,让行政命令指挥农业生产渐渐淡出了历史。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了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

  在中国农村进入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今天,中央又作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战略决策,决定把25亿亩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在实施林改的地区,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公家林”成为“自家林”,农民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效益明显提高。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经营越来越面临着分散的小生产与全球大市场的矛盾。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使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农民组织化和农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丰富了双层经营体制的内涵。农业发展要实现“第二次飞跃”,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2007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17万个,带动农户9511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8.4%,年户均增收1649元。同时,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合作社+农户”、“专业协会+农户”为主的中介组织带动型经营模式蓬勃发展。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意味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最后一个堡垒被攻克。今后的改革,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减支,逐步理顺农产品价格,兼顾消费者承受能力和生产者利益,使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记者 张 毅 赵永平)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