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像陈景润一样战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6日04:03  信息时报
像陈景润一样战斗
陈景润

像陈景润一样战斗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开幕,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陈景润被安排在主席台就座,并向大会作报告。

像陈景润一样战斗
邓小平接见陈景润

  1978年,刚开始头脑松绑的中国人,痴迷一位叫陈景润的数学家,还知道了“1+2”可以是一道世界级的数学难题,俗称哥德巴赫猜想。

  成名前,陈景润在单位里是备受批判和冷落的边缘人,作家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写到,当时很多人搞不懂,陈景润“混进数学研究所,领了国家的工资,吃了人民的小米,研究什么‘1+2',1+2不就等于3吗?”但就是这个“1+2”的成就,在国际上被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引用。

  1978年春,几乎所有大报杂志都转载了徐迟写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文学家极富感染力的描写给人“中国已是数学大国”的错觉,也掀起了一阵猜想狂潮。文章里那个著名的比喻至今还能让四十岁以上的人脱口而出:“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浪漫的比喻让全国人民知道了陈景润是离那颗“明珠”最近的人,激励了全国青年,他的庞大粉丝团一夜形成。“哥德巴赫猜想”也骤然成了一道全民猜猜猜的智力题,许多连微积分都不懂的年轻人把业余时间都投入到证明这道题中,中科院每天都能收到全国各地寄来的包裹,里面是厚厚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演算纸。这股“猜想潮”甚至延续至今。

  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时流行的新好男人形象就是像陈景润一样的科技人员。走路时总在思考问题,撞到电线杆会头也不抬地说“对不起”,躲在小屋里演算科学难题,稿纸满屋。当时的女孩们觉得这样的科学家特有型,许多女粉丝给陈景润写信,想嫁给他。

  邀请陈景润作报告的单位排起了长队,小学请他去做校外辅导员,中学请他去给中学生谈“怎样才能学好数学”。报刊约他写励志文,青年报约他“与青年人谈理想”,体育杂志约他谈“做一个科学家要身体好”。因为他,当年高考,“数理化”成了热门专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了理科青年骄傲的宣言,有考生毫不犹豫地报了厦门大学,只因为陈景润就是厦大毕业的。

  当时还有一场“可不可以学习陈景润”的全国大讨论,因为有人认为陈景润“只专不红”,只钻研专业,不关心政治,当时称为“白专”,不符合“又红又专”;而认为可以学习陈景润的,则列举了他艰苦的工作和科学成就,更时刻提醒:陈是“科学救国”,是响应毛主席和周总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如今看来这些因果关系很荒谬,当时却讨论得郑重其事。当年发起讨论的《中国青年》,在1999年出了一期“百年青春”,把这场讨论列入了“不堪回首”一栏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陈景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