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SMG深度105专题 > 正文
【演播室1】往事调查,旧闻新说。北京奥运会落幕已经一个多月了,但是反兴奋剂工作还在持续。北京时间22日,国际奥委会宣布,两名白俄罗斯选手和一名波兰选手的兴奋剂检查结果呈阳性,其中两名白俄罗斯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至此,北京奥运会的兴奋剂事件总数已经达到9例,而检测数达到了4700多例。这是有史以来,兴奋剂检测规模最大也是最干净的一届奥运会。而回顾整个奥运会的发展历史,其间也暗含着一部与兴奋剂的斗争史。
(2008北京奥运会兴奋剂检测的一些相关新闻快剪)
【解说】今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北京奥组委使用了一批世界上最新、最先进的高科技检测仪器和手段,采取了一系列严格措施对运动员进行兴奋剂检测,超过4700例的检测数量创造了奥运历史之最。奥运会兴奋剂检测力度越来越大,因为兴奋剂在历史上曾经多次令圣洁的奥运会蒙受羞辱。
(黑转)
(1988年汉城奥运会开幕式)
【解说】这是1988年在韩国举行的第24届奥运会,在这届奥运会上,爆出了奥运会历史上最大的兴奋剂丑闻。
(百米赛跑赛前准备)
【解说】1988年9月24日,男子百米飞人大战即将上演。加拿大选手本·约翰逊站上了起跑线,但是却并没有多少人看好他。因为在当时,美国名将刘易斯才是短跑之王。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等世界权威新闻机构都做好了抢发刘易斯获胜报道的准备。新华社记者杨明也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采访】新华社体育记者杨明在赛前奥委会他们一般给我们上万名记者发一个卡,说你们预测第二天男子百米决赛谁能拿冠军,成绩大概多少,然后你要预测的离他最后的结果越准你就会有奖。大家都预测,好多人就找我,你是专家。前三轮跑完了最后一枪决赛没跑,肯定刘易斯,刘易斯那个时候的状态特别好,跑得非常漂亮,本.约翰逊在四年前洛杉矶奥运会上还是个无名之辈。
【实况】发令枪响
(比赛实况和采访对剪)
【采访】新华社体育记者杨明:发令枪一响,好家伙,一看本.约翰逊一股黑烟就出去了,腿都没沾地,一下到了撞线的时候,那个数字让大家全都震惊了,9秒79!
【资料】本·约翰逊:这一刻我等了12年,1984年的奥运会我取得了第三名,这一次我赢了。当时大脑一片空白,身体就像在太空中轻盈,像在海里一样飘着,周围一片寂静,一切都悄无声息。
【解说】9秒79,这个成绩比原来的世界记录快了0.07秒,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体育迷们为之欢呼,媒体也纷纷掉转枪头,大篇幅地报道这位田径场上的新贵。当时还蒙在鼓里的杨明用了一个独特的标题庆祝约翰逊的胜利。
【采访】新华社体育记者杨明:我回来写一篇东西,这个要与众不同,后来我的标题叫《约翰逊“欺骗”了整个世界》。然后我们当时报道团的团长(说)不行,这个不行,写这个标题让人家一看他就是吃兴奋剂。我说不对,标题是吸引眼球的,他是有心眼,全世界的记者、观众都“欺骗”了,然后最后他拿了金牌,前面他保留实力。
【解说】然而,约翰逊的辉煌就像昙花一现,仅持续了三天。72小时之后,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突然宣布,约翰逊的兴奋剂检测结果呈阳性,在他的尿样中查出了用于促进肌肉生长的违禁药品司坦唑醇。
【资料】新闻发布会实况:取消他在第24届汉城奥运会上的一切资格,封锁他的一切活动范围。
【采访】新华社体育记者杨明:当时我记得我们在前方的时候肯定就是痛打落水狗,世界头号丑闻。我写过那个标题,这次再写一个叫做《约翰逊果然欺骗了整个世界》。
【解说】由于这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例有关金牌获得者的兴奋剂丑闻,消息一出,立刻震惊了全世界。加拿大国家领导人和约翰逊本人都站出来向公众道歉,这位一度使世界振奋,代表人类极限的英雄顷刻间沦为了欺世盗名的小丑。
【资料】约翰逊:我撒了谎,我的家人和我的朋友都为我感到羞耻,孩子们都视我为偶像,我也对不起他们,我无地自容
(慢动作重复比赛镜头到黑转)
【解说】兴奋剂其实自古有之。据历史文献记载,从公元前3世纪的古代奥林匹克起,就有人或马服用混合了动物鲜血、特殊蘑菇、生物碱和酒类的“原始兴奋剂”。而随着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兴奋剂的魔影也伴随而来。
【采访】上海市体育局科教处处长赵荣善:从1904年的第三届奥运会,那个时候有一个美国马拉松运动员叫希克斯,他在跑到快接近终点的时候已经支撑不下去了,体力完全透支,结果他的教练员给他递了一杯有兴奋剂的白兰地,喝了以后整个人像着了魔一样,不仅跑到了终点,而且拿到了冠军,但是他跑到终点以后就昏倒在地上
【解说】这是兴奋剂在现代奥运会上的首次亮相,在后来的奥运会赛场上,使用兴奋剂更是屡见不鲜。1952年挪威奥运会,运动员的休息室里随处可见丢弃的空药瓶针管,景象狼藉。但是苦于当时在技术上没有可靠的检测方法,对兴奋剂只能停留在道义上的谴责。直到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一起悲剧的降临才让人感到,再也不能让兴奋剂肆虐赛场了。
【采访】上海市体育局科教处处长赵荣善:那一届奥运会有一个丹麦的自行车运动员叫努德·詹森,他在比赛的过程当中,他出现了过量地(使用)苯丙胺,也是一种兴奋剂,到比赛的过程当中猝死,所以他是有记录的,等于就是第一个在奥运会比赛当中,因为服用兴奋剂而出事的一个运动员。
【解说】“詹森事件”为国际体坛敲醒了警钟,人们开始意识到兴奋剂危害的严重性,也促使反兴奋剂战役正式打响。
【演播室2】1961年,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成立,从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开始,对参赛运动员进行正式的兴奋剂检测,并公布了八种禁用的药物。然而,关于兴奋剂的悲剧远没有结束。在上世纪60年代,一位加拿大专家曾向1 98名世界优秀运动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种药物能让人在五年之内可以战无不胜,但是五年以后会死亡,你是否愿意使用?结果出人意料,竟有103名运动员表示愿意。
【解说】整个60年代,因服用兴奋剂死亡的世界著名运动员多达30多人,因服用兴奋剂致残致病致伤的更是难以计数。现代体育运动日趋商业化,为了扬名后世,为了巨额奖金,很多运动员甘愿冒险。
【采访】上海市体育局科教处处长赵荣善:可以讲兴奋剂问题之所以泛滥到现在,它也是跟一种(追逐)利益的趋势,可以讲一场比赛成功以后财源滚滚而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它违背体育运动的公平竞争的原则,不惜以自己的健康生命作为代价去做这一场赌注。
【解说】在冷战时期,体育比赛、特别是奥运会成了最能体现国家荣誉的“热战”舞台。金牌榜的较量已经超越了体育本身,而成为国家实力的比拼。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和国家对成绩的追逐也达到了极致。
【采访】新华社体育记者杨明我们说前东德,在70年代的时候他们出过一个国家计划。它一共有1700万人口,但是它给上万名选手服用一种当时是比较新的酸蛋白合成的类固醇,它实际这种药物原理,很多也是让女性吃了这种,就是带有雄性激素的药物。/然后东德的选手当时几年之内一下就从那时候很弱,一下就变成世界上头号体育强国。
【解说】克里格就是诸多前东德运动员中的一名,她曾有一个女性名字——海蒂,还获得过欧洲田径锦标赛女子铅球冠军。但是由于服用过多兴奋剂,海蒂的身体机能越来越男性化:嗓音越来越粗、毛发越来越密、肌肉迅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她不得不接受变性手术,成为了今天的男性,并改名为克里格。
【乔伊娜比赛实况】
【解说】在反兴奋剂的战场上,还有许多历史疑案。这是被誉为“花蝴蝶”的美国运动员格里菲斯·乔伊娜,她在1 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一举获得100m、200m和4*100m三枚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她矫健的身姿让对手望尘莫及,但是也正是她流畅的肌肉线条和男子般的体形让世人心存怀疑,只是当时任何检测手法都无法证明她服用了违禁药品。
(跑步镜头慢放)
【解说】1998年9月21日,乔依娜因心脏病发作在家中猝死,年仅38岁。乔依娜的英年早逝更加重了人们的怀疑。
【采访】新华社体育记者杨明:变成一个终身的悬案,她的世界纪录还保持着,永远不可能有人破了。到了前几年,欧洲有一些媒体和一些体育人士呼吁说,在上个世纪破的世界纪录干脆全部不算,一笔勾销,我们怀疑每一个世界记录,都有可能是没有检测出来。
【解说】的确,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兴奋剂已经从最初单纯的刺激剂,发展到丰富多样的类别,主要有合成类固醇、利尿剂、倍他阻断剂、麻醉止痛剂、肽激素及其类似物等几大类
【采访】北京奥运会兴奋剂检查官高德顺:反兴奋剂的难度加大这个问题,因为这个实际是有的是相辅相成的。它的兴奋剂的检查的技术实际是在不断地在提高,(但是)原来我所知道的兴奋剂所包含的一些,大致的可能只有几十种,慢慢变成了几百种。
【解说】尽管检测技术也在不断革新,但还是常常滞后于兴奋剂本身的发展速度。一些运动员使用的是禁用名单上没有的新型兴奋剂,无从查证。从发现新型兴奋剂到着手进行研究、制定检测方法,并将其列入禁用名单至少也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
【采访】新华社体育记者杨明:这些东西就是,现在我觉得真的有点像咱们说的你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只有发明了一种新的药以后,等你检测出来查获了,你才知道原来存在这种药,然后你就去破译,就跟电脑病毒似的,永远他是发明一种逃避你的仪器检查的。
【解说】另一方面,随着体育赛事越来越商业化,不仅是运动员面对的利益诱惑越来越大,兴奋剂研究者和制造商也是看准了这一商机,大肆进行着不法的勾当。
【采访】上海市体育局科教处处长赵荣善:国际反兴奋剂界有一句话,叫兴奋剂像奥运会一样古老,像英特网一样新潮。就是这个兴奋剂的问题在现在这么泛滥,还是因为各种利益的驱动。体育产业本身是一个产业,兴奋剂也是一个产业,兴奋剂的产业每年的商业产值大概上百亿美元。
(琼斯道歉实况)
【解说】去年10月,5枚奥运奖牌得主、美国“女飞人”玛里昂·琼斯在经历了7年的兴奋剂纠纷后,终于承认自己从2000年9月到2001年7月期间使用了违禁药物,并在走出法庭后宣布退役。要不是一直为她提供技术支持的研究机构被人举报,要不是琼斯忍受不了道德的谴责而自首,或许人们永远也无法证实琼斯服用了兴奋剂,因为在她自首前的16 0多次药检中全部呈阴性。
【采访】新华社体育记者杨明: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划算的一个赌博了,因为你要是吃了 你一下你变成奥运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那你就是英雄,全世界都崇拜你,你名声有了,你金钱有了,你的一生就不愁了,但万一要被查出来,最多就是禁赛,我不比了,这一条路堵死,我再做这个正常人。
【解说】正是这种心态,让众多运动员一而再、再而三地铤而走险。然而这一次迎接琼斯的,除了禁赛、处罚和舆论的谴责外,还有牢狱之灾,因为在之前的几次审讯中作伪证,琼斯被判入狱六个月,她也成为因兴奋剂事件锒铛入狱的第一人。不知道这样的惩罚,能否给那些怀抱侥幸心理的以身试法者一些教训和启示。
【演播室3】按照最新的兴奋剂检测规定,被检测者的血样和尿样最长可以保存八年,你侥幸逃过了一时,却不一定能逃过一世。关于反兴奋剂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下去,为了还全世界一个清白、公平、公正的体育环境,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坚持,只有这样的体育才会具有永恒的魅力。
编导:李丹
摄像:张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