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者孙长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7日03:46  海峡都市报
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者孙长江
孙长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者孙长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修改稿的复制品,孙长江一直珍藏。

  30年前,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雄文,掀起了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改革开放的大幕从此拉开……也许你还不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之一是福建人。在改革开放30周年到来的日子里,这位老人向本报记者揭开了那段尘封的历史———

  本报记者林海峰发自北京

  30年前的改革开放,发轫于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而这场大讨论,源于一篇看似平淡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每一个经历过那个阶段的人都知道,那样的文章的发表需要多大的勇气。”北大教授贺卫方曾如此评价参与这篇文章的人。

  孙长江就是这样一个有莫大勇气的人。出生于福建厦门的他,当时供职于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是这篇文章的主要作者之一。

  2008年9月25日上午,北京首都师范大学老师公寓,孙老向本报记者慢慢揭开了那段尘封的历史。

  福建人参与思想解放第一枪

  “好多年了,没回福建了。”见到福建老家的媒体记者,孙长江显得格外高兴,把记者拉进了他那藏着一屋子历史书籍的书房。

  “福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这几年经济发展得很快。”乡音未改的他,似乎更关切老家特别是厦门和泉州的经济变化,一开场就询问两地的变化。

  时间定格在1978年,那是中国的一个转折时期。孙长江说,1976年,毛主席去世了,隔了不久“四人帮”被粉碎了,将近3年以后就是1978年。当时的中国社会上,大家都在思考、议论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中国经济那么贫穷,怎么办?中国怎么往前走?在这个时候,大家就想谁能够挽回这种局面呢?希望邓小平同志可以出来工作,可以把经济改变过来。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当时“四人帮”强加给人民的精神枷锁还没有被完全打破,“左”的阴影还笼罩着中国的大地,“两个凡是”还束缚着很多干部的思想。如何冲破“思想的牢笼”,完整准确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迫切任务。解决这一难题,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突破口。

  孙老认为,正是当时错综复杂的民族命运,才有了名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撰写和刊发,以及后来全国范围内的检验真理大讨论,而这篇文章的政治意义,也远远超过它的理论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30年来最响亮、最具关键意义的口号之一。它为中国改革的起步扫平了障碍。一句口号,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这篇改革开放的发轫之作,也影响着孙长江的一生。不过,孙长江仍保留着福建人的谦逊的好传统,感慨道:“这是历史的产物,不是某个书生苦思冥想出来的,他只是个见证者。”

  当时都做好了去秦城监狱的准备

  “那篇文章,我是从头到尾都参与过来的,很是惊心动魄。”孙长江一边说一边从一个牛皮纸文件袋中,翻出了一叠泛黄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修改稿的复制品。

  虽然,他已把原稿捐赠给北京历史博物馆,但是,历史的云烟在这位老人眼中清晰如昨。他指着这份复制品上标注的大量修改文字说,“一个字一个字地斟酌,也记不清修改了多少回,当年,经过胡耀邦亲自审阅定稿后才刊发出来。”当年的孙长江才40多岁,是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理论组组长。那时的胡耀邦,则主持中央党校工作。1977年,胡耀邦在一次省部级高级干部班上,就提出工作也要看实践。但是,当时党校有的学员仍有误解,认为检验真理一个要看实践,一个要看毛泽东思想。

  “我就说,这个不行,如果实践与毛泽东思想发生矛盾怎么办?”孙长江回忆说,后来,在理论研究室主任吴江的组织下,由他起草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刚好,南京大学教师胡福明写的《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哲学文章,原准备在《光明日报》发表。经中央党校及光明日报商议,决定让孙长江把两篇合并起来刊发。

  1978年5月10日,文章首先在中央党校的《理论动态》上发表,次日,《光明日报》在头版以“特约评论员”署名全文发表。此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党报、党刊竞相转载,从而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文章发表后,有人说这是一篇砍旗的文章,当时我都做好了去秦城监狱的准备,如果不是邓小平的全力支持,不知道会是什么局面。”孙长江平静地回忆道。

  真理标准的讨论,实际上是为全党奠定思想基础的一场大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转折、我国迈向改革开放新时期做了思想准备。

  □人物档案

  1933年1月15日,孙长江生于厦门。

  1949年9月,正在读高中二年级的孙长江报名参加了解放军,跟随部队到永安剿匪。

  1952年,他从部队被选调就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历史系。

  青年时代的孙长江善于独立思考而且思想解放,1955年,他的大学毕业论文就是《论谭嗣同》。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和研究。“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江西省余江县劳动。

  1973年,孙长江回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工作。

  1974年,他被调到了国务院科教组(教育部的前身)。

  1977年4月,胡耀邦同志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主持党校工作。

  1978年初,孙长江被调往中央党校———这块党的重要的思想理论阵地。孙长江在中央党校一直工作了五年,1983年夏天,他被调到首都师范大学(原北京师范学院)担任哲学教授,继续从事教学工作直至离休。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