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民众对政府救市计划心存怀疑
主持人:
好,接下来我们就要到源头美国去看一看,我们要连线的是本台驻美国的记者申家宁,申家宁你好。
申家宁(中央电视台驻华盛顿记者):
你好白岩松。
主持人:
美国政府的金融救助方案一出来,没有想到市场的反应反而是调头向下,我不知道对此美国的媒体、公众,他们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申家宁:
是这样的,我想这里面有几个原因。首先第一个原因就是说不少美国人对政府的市场救助计划是心存怀疑,这当中一方面是根深蒂固的自由市场经济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就是政府救来救去,他花的钱是谁的钱呢?是纳税人的钱。所以许多人批评说,7000亿美元也好,昨天美联储宣布购买企业短期债权也好,都是在拿纳税人的钱去填一个金融窟窿,而这个窟窿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它可能是一个无底洞。《纽约时报》昨天就美联储宣布购买企业短期债权发表评论的时候说,力挺商业票据市场,可能需要比财政部的金融救援计划更为宽泛的方案,令纳税人承担更多风险,说白了,就是说纳税人要掏更多的钱,而这笔钱更有可能去打水漂。
第二个原因,我想就是任何一项政策,它从出台到切实发挥作用都是需要有一个时间的,它都不是立竿见影的。有分析人士说,这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会对缓解金融形势有所帮助,但是可能会需要几周的时间,而美国人他们是非常实际的,他们要看到效果,看不到效果,他们就没有信心。我想美联储昨天宣布购买企业短期债权,今天又宣布降息就是再下两剂猛药,就是要在这7000亿发挥作用之前,再刺激市场,去恢复人们对市场的信心。
对于美联储降息,目前市场的反映还是比较积极的,但是究竟这一次市场会不会买政府的帐,我们还要继续观望,白岩松。
主持人:
家宁,因为咱们可能都知道,美国人平常的消费习惯是花明天的钱,但是我注意到7日的时候有一个这样的信息,8月份的消费信贷第一次出现了下降,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公众的信心问题。你感觉到美国现在老百姓对未来的信心怎么样?这种“冬天的感觉”,当然加着引号的“冬天的感觉”现在在美国强不强?
申家宁:
先说消费信贷,消费信贷它反映个人消费开支情况。那么个人消费开支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可以说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分析人士就担心,受就业市场疲软,住房市场低迷,以及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个人消费在第三季度可能出现下降。自1991年以来,美国个人消费开支一直都没有出现过下降,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目前这场金融危机已经从华尔街波及到了普通美国百姓的生活。
这些天我在跟一些美国人聊天的时候也切实感到他对经济形势的担忧。我有一个朋友,他有一个18岁的女儿,对于政府大规模的金融救援计划,他说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女儿在未来20年、30年里,用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去为华尔街那些犯下错误的公司埋单,但是他又说这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会对改善当前的金融形势有利。我想他的想法在美国人当中很有代表性,对于美国很多的人来说,目前的金融经济形势都给他们提出了一个两难的选择。
前天我还采访了一些美国的老年人,由于经济形势的恶化,他们对自己,对自己孩子的未来,对他们的养老问题都感到担心,因为随着更多的公司被迫关门,会有更多的人失去退休金。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倡导消费,是一个超前消费的国家,但是在我跟这些美国老人聊天的时候,他们都说,他们想告诉美国年轻人的是,要尽早养成储蓄的习惯,为自己日后的生活早做打算。
所以我想这场金融危机对美国人,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且不说它会不会对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思想产生影响,仅政府如此大规模的金融救助计划行为本身就已经对自由市场的经济理念造成一种冲击。而且在目前的形势下,节俭储蓄的观念也在逐渐的进入美国人的头脑。所以我曾经对一个朋友说,目前这场金融危机正在改变着美国,而我们正在见证历史,白岩松。
主持人:
非常感谢申家宁在美国给我们带来的分析,谢谢。
美国金融危机进入高峰期
主持人:当时大家会有很多的期待,第一次被否决的时候还在期待第二次,然后立即带来积极的反应,没想到带来的反应反而是消极的,全部都在下跌,为什么会这样?
张斌:
其实对这次的救助方案,市场上是有很多争议的,就像刚才申家宁讲的,首先你拿穷人的钱来救富人,首先这是不公平的。还有一系列的担忧,比如说这个钱从哪儿来,美国政府来发国债,但这个国债谁来买?最终是美国百姓来买?还是靠其他国家帮助美国来共同承担?钱的出处是一个问题。
另外一个,拿这个钱来做什么,是应该救不良资产,还是救资本金,或者说干脆救那些源头,救那些还不起贷款的人,怎么用,这是有很多争议的。
再一个,这个钱究竟够不够7000亿,7000亿要说其实不少,但是对应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规模,还要对应现在的CDS市场,CDS市场是一个62万亿的市场,金融衍生品是个百万级的市场,这些钱在这些面前看得微不足道。所以说整个金融市场上对它并没有一个立竿见影的反应,我想也并不是说太出乎意料。
主持人:
我这加一个小细节,今天看到了一个报道,又产生另外一个担心。美国政府850亿美金要去救的AIG,结果有了这个救助的计划之后,突然在一个星期之后发现它的高管去加利福尼亚的海滩豪华度假,花掉了44万美金,结果这回被议员给爆出来了,大家还在担心,政府出的钱有时候效率不会很高,有可能在用的时候还产生很多,当然这是题外话。不过我觉得要关心的一个问题是目前到底了吗?我们是在奔这次或者叫金融危机,或者叫经济危机,是奔它的更大的底去?还是已经到底了,正在有可能往回来?
张斌:
我个人的判断,目前的金融市场上,尤其是美国的金融市场上,危机已经到达了一个高峰的时期。
主持人:
就是最低点。
张斌:
对,应该是一个最低潮,但是往实体经济的蔓延,大家现在还没有看到底,因为金融市场上一般是领先的,它刚开始是开了个头,它做了这些调整之后,实体经济必然会对它做出反应,所以你为什么看到华尔街上的股票市场大跌,华尔街股票市场大跌是大家对企业的预期不乐观,而为什么不乐观呢?因为金融市场上的动荡逐渐有可能蔓延到实体经济,这也是大家最担心的问题。
主持人:
我明白您的意思,也许有时候恐惧是有边界的,但是过度的恐惧边界在哪里没有人知道,还需要继续观察。
接下来我们也要连线一下本台驻德国柏林的记者季芸。
德国救市态度由消极转为积极
主持人:季芸你好。
季芸(中央电视台驻柏林记者):
你好。
主持人:
季芸,面对这次整个似乎正在由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方向,全球带来巨大影响的一个,刚开始德国好像还没那么积极,但是最近突然发生了一种变化,开始变得非常积极,去采用一些救助的计划等等,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德国的这些公众,包括国内对此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季芸:
我认为德国政府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前提下,一开始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我认为这可能是理解上还是有一定偏差的。尽管在10月4日欧盟四国领导人就世界经济危机在巴黎进行商谈的时候,一个有关设立3000亿欧元欧盟基金的这种救助计划,由于德国的反对破产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德国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每个国家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前提下应该首先靠自己的方式,政府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方式来保护国内的金融业,默克尔也强调,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各个国家采取的措施不应该损害他国的利益。
我认为在世界经济危机目前没有人能够预测它到底会走向何方,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的情况下,德国首先自保的方式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德国这样的做法可以说不是损人利己的做法,但它也不能过于慷慨大方,因为德国自己救助的能力最后也是有限的。
我个人认为,我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可以说明,德国政府在危机到来的情况下,挽救计划或者说救助计划采取的还是很及时和很坚决的。在上个星期六,也就是10月4日,针对德国的地产融资抵押银行的350亿欧元的计划,第一次挽救计划破产以后,德国政府在10月5日的深夜,德国政府,德国的金融业采取了一个紧急磋商的方式,最后推出了一个5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这其实是避免了德国金融业出现多米诺骨牌的效应。因为地产融资银行,我们要理解,它的业务范围是非常广的,一方面,它是为这种大型的工厂企业以及写字楼这种大型的房产提供贷款;另一方面,它也为世界上很多国家进行这种大型的国有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医院提供长期的大宗的贷款。还有,它也涉及到一种资本市场和财产管理。所以银行涉及的业务面是非常广的,它也跟很多德国,包括国际上的银行以及保险公司有很密切的联系,如果这家银行一旦倒闭的话,会产生多米诺的效应,不仅影响到德国本身的金融业,而且会影响到世界其他相应的金融领域。
所以说我认为德国政府在采取了500亿欧元的针对这么一个银行的救助计划以后,他又马上同时又推出了一个针对德国,包括外国人在德国的个人储蓄的全面政府保证,这个保证也是需要一个勇气的,尽管这个保证,或者这个全面的保证,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政府做出的政治信号,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它是一个很勇敢,很坚决,而且是很负责任的这么一个举措,因为这涉及到了8000亿到12000亿欧元的这么一个储蓄的额度。
现在德国人都在谈论,德国媒体也在猜测,德国政府提出过一个B计划,关于这个B计划,具体的内容目前还没有人能够具体地说出来,德国总理默克尔说,这个B计划的前提是要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规范金融市场。德国财长施泰因·布吕克就说要从目前出现一个地产融资抵押银行的个案出发,要撑起一个大的保护伞,避免德国金融业从一个危机陷入另一个危机。
美国式的金融模式需要反思
主持人:
好的,时间的原因,非常感谢季芸给我们带来的德国方面的报道,谢谢你。
这几天大家突然看到,好像产生了一个新的链条,有点冬天里头相互取暖的意思,不再是一个美国的次贷危机或者金融危机,美国在降息,欧洲的多个国家在降息,澳大利亚在降息,中国也在降息,这是不是一种冬天的相互取暖?相互取暖会不会起到作用?真正地把冬天赶走?
张斌:
照目前的情况看确实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全球经济一体化,等于把世界的主要经济体都连到一块了,所以一旦出现了问题,它必然会波及到其他经济,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确确实实需要大家采取一些联合的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
换一个角度看,单独靠一个国家去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太公平的,所以说这个时候有这种必要性,全球采取联合行动,把这个危机降低到最低的幅度,树立起信心。
主持人:
我这儿有一个2008年10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一篇文章,它说7000亿美元是把双刃剑,它里头有这样的一番话,从根本上来看,美国的救市计划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国乃至全球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当务之急,世界各国必须要有各种应对预案,注意,力争趋利避害,尽量避免为美国救市“埋单”,并积极推进对现行美元霸权地位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进行改革。您怎么理解它这段话?
张斌:
现在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就是美国的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大的调整,当它出现了问题之后,可以说不同程度上,全球各个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的这次经济调整所埋单,对于各个国家来说,也都不同程度地承担了一些损失。我想这个其实是全球经济都应该做出一个反思,美国需要做出反思,因为它在过去几年过度地消费,金融市场上过度的泡沫,刻意拉长这种繁荣周期,它从世界集聚了太多的资源在美国本土,回过头今天来看,这种方式是不能够持续的,这样的透支,这样的消费方式是不能持续的,它需要调整。全球经济也是一样的,比如像中国,我们是不是要把更多的资源让给美国人来消费,美国人承受不起,我们也承受不起,我们也要做调整。
主持人:
这次从更高的层面要去思考中国的金融安全的问题。那好了,如果说上一次亚洲金融危机感觉到日本的金融模式有问题,这次又感觉美国的这种预支未来,泡沫未来的金融模式同样有问题,我们的金融模式应该向什么样的方向走才能拥有真正的安全?
张斌:
金融模式,大家都知道现代经济都把金融业比作血液,是最核心的一个部门,因为它是资源配置的总枢纽,一个指挥棒,但是要想发挥金融业的效率,有活力的经济增长必然需要有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但是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怎么维持呢?必须要有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充满竞争的市场效率,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困难,那就是金融业的发展需要适度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