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三代摄影师讲述婚纱照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0日04:25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三代摄影师讲述婚纱照变迁
肖婆婆老两口展示黑白结婚照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三代摄影师讲述婚纱照变迁
彭琳小两口的婚纱照够前卫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三代摄影师讲述婚纱照变迁
周叙蓉、江功举两口子手工染色的结婚照

  婚纱照,现在是每对新人婚礼前的必修课。可30年前,婚纱这个有点“西洋”味的东西,不是所有人都能接触到的。由于特定历史原因,上世纪80年代,婚纱才重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30年后,漂亮的婚纱加上独特的创意,个性婚纱照受年轻人热捧。在这30年中,人们对于美和时尚的追求从未改变,改变的是我们对外来文化的开放胸襟。

  A

  三代结婚照:从黑白到个性

  1958年“不好意思”去拍照

  照片主角:王保民、肖星仪

  1958年7月1日,肖星仪起了个大早,和丈夫王保民去上西顺城街的留真照相馆拍结婚照。

  “当时很不好意思。”肖星仪说,衣服布料是婆婆在百货公司精心选购的亮褐色小碎花,款式是当时流行的高领对襟盘扣,发型是齐肩“妹妹头”,唯一的缺憾是没有化妆。王保民则穿着白色细格子衬衣和深色西裤。

  两人从恋爱到结婚都很少靠在一起,要相依拍照,自然觉得不好意思。摄影师做了很久的工作,两人才一前一后靠在一起。“一、二、三!”灯光一闪,肖星仪在瞬间嘴角稍微上扬,拘谨的笑容被永远定格在这张珍贵的结婚照上。

  1980年拍前先做“火钳烫发”

  照片主角:江功举、周叙蓉

  白色蕾丝花边,拖地的裙摆,漂亮的头纱……1980年3月,周叙蓉跟丈夫江功举拍了让朋友们羡慕不已的结婚照。当时朋友都不敢尝试,认为穿袒胸露背的衣服不雅,而且拍一次就要十多二十元钱,对当时工资月收入仅三四十块钱的普通人来说,实在太奢侈。80年代,不少赶时髦的年轻人自创了“火钳烫发”,但烧火钳必须掌握好温度,烧红了会把头发烫坏,温度不够头发又卷不起来。拍结婚照那天早上,周叙蓉用火钳烫发,没想到一小撮刘海被烫焦了。“那时头发直冒烟,还闻到烧焦的味道。”周叙蓉还记得,她的耳环是用窗帘窗环,加上塑料珠做的。那天,江功举也一早到发廊吹发。当时发廊还没有发胶,头发固定不好,风一吹就没了型。第一次吹好,还没有走到相馆,江功举的发型就乱了,只好回去再吹一次。后来,他急中生智,用双手捂着头发,出了店门就直奔相馆,才勉强保住来之不易的发型。最终,一张全身合影和一张半身合影记录下了两人终身难忘的时刻。

  2008年黄土枯草上演绎婚纱

  照片主角:刘继宏、彭琳

  现在,追求时尚个性的现代人,选择拍照的地方越来越新颖。彭琳和丈夫刘继宏的结婚照背景里,看不到红花绿草、小桥流水,而是枯草黄土,一片“凄凉”。

  “我不喜欢跟别人一样。”彭琳说,她最喜欢秋天的味道,秋天也预示着爱情长久。虽然拍照时间选在3月份,但没想到,在麓山大道拍照时,一处废弃的工地让他们眼前一亮。工地地基已挖好,挖出来的黄土堆得满地都是。“这正是我想要的感觉,很秋天,有点黄土高坡的样子。”彭琳当时激动得大叫,眼前这一切都高度吻合彭琳的要求。于是,这片黄土枯草成了他们婚纱照的背景。

  那天,摄影师、化妆师等一行5人清早就出发了,从早上9点拍到了晚上10点。无论角度,还是姿势,他们都精心设计。“相当疯狂!”彭琳说出了现代人拍婚纱照的普遍感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婚纱照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