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消息 三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发端于农村。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共党史,历届党代会之后的三中全会往往具有特殊的意义,会作出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决策。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这样一个新的起点上,解决三农问题将有什么新举措?10月10日,新华网邀请到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徐祥临就三农话题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不意味向土地私有化方向走
【主持人】分析人士普遍对胡锦涛总书记近日在安徽凤阳小岗村考察期间的谈话寄予厚望,胡锦涛总书记透露将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徐祥临】这方面舆论声音很强,但是我觉得如果把关注点仅仅放在这个方面,可能就在理解中央的精神上有所偏差,因为这次三中全会的关键点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解决三农方面的问题上去。包括刚才我们谈的粮食问题和资金问题都是这样的。
胡锦涛总书记这次讲的促进土地流转问题,目的是要实现规模化经营,这一点不要搞偏了。而且这个规模化经营是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双重经营基础之上发展的。土地承包是向集体承包,一定要把握这个基本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不意味着向土地私有化的方向上走。明晰产权,尊重农民的财产权,从这个角度来讲,还是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所以如果大家就这个问题做了更多的演绎恐怕不符合这次三中全会的精神,也不符合总书记谈话的基本精神。
总书记谈到规模经营的时候说了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这都是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一种形式,过去土地可能也有一定的流转形式。原来的承包经营权是否可以买卖呢?现在从这方面有所突破也是必要的,这样(农民)就彻底离开农业了,也是符合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方向的。承包经营权如果让出了,他就不是农民了,是农民就应该保留这个经营权。中央精神是要进一步倡导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的完善,我们要很好地理解中央的这些指示精神。
徐祥临: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主持人】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分析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都具有纲领性意义,而且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您能回顾一下这几届三中全会关注三农的关键点是什么?中国农村改革发展之路轨迹是什么?
【徐祥临】三中全会在改革开放以来具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比如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的开始。这次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是中国农村改革一个新的起点。
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并不是忽视和轻视农村改革,而是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到城市;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农村改革有了更大的发展,废除了一些不利的因素,使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十六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执政的基本指导思想,所以这次十七届三中全会,重点就是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转到新农村建设上来。
【主持人】那么在新的时期,改革开放30周年的这样新的起点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徐祥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农村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已经排到了第三、第四的位置。这种发展成果的取得,可以说我国的农民兄弟、农村、农业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这些年解决了经济短缺问题,近年来我们中国可以说要什么就可以有什么,这种发展成果究竟应该由谁享受呢?那么可能就会存在问题,大家知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地拉大,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
现在,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好,农民兄弟为我们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享受到的发展成果相对要比其他社会阶层少一些。所以这次全会我们就要把这个问题实实在在地加以解决,这就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主持人】您觉得在这次全会上,主题思想会落实到哪些方面呢?网友的关注点应该集中在哪几个方面呢?
【徐祥临】因为新华网的网友层次很高,我很难把各个层面的观点都归纳起来,从我自己的教学研究以及各个媒体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农民的切身利益能够如何得到保障。比如说,农产品价格问题、土地问题等等,比如说土地农转非的问题、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的资金问题等。大体上这些方面会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焦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