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争旧衣服到礼让“四大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2日14:34  新民晚报

  今年83岁的谢阿杏是旅居新加坡的一名普通侨胞,30多年来,她先后4次返回故乡福建东山县前楼镇岱南村探亲,亲眼目睹了家乡农村的变化。谈及最近一次返乡之行,她感叹,中国农村改革开放30年,变化可真大。

  第一次返乡带回两大箱吃穿用品

  谢阿杏出生在东山岛白埕村一个贫苦家庭,从小被送到附近的岱南村谢家当童养媳。18岁结婚后的第二年,由于生活所迫,她只好跟丈夫谢阿花挥泪告别亲人下南洋谋生。

  1977年9月,谢阿杏首次从新加坡乘船(当时没有直航汕头、厦门的飞机)返乡,10天后才抵达汕头港,再转客车到东山岱南村。那时,大哥儿女孙儿二十多人,一见她带来了装满吃、穿、用的两只大木箱,孩子个个欢天喜地;村里人听说她这个“番客婆”回来了,也纷纷上门看望。她把所带的新旧衣服、旧鞋帽、咸猪肉、大米、面粉、洗衣粉、火柴等东西,按户分发,可还有亲戚闹得为争一件旧衣服而互相吵起来。

  “唉!也难怪,故乡太穷了,六七岁的女孩子还光着屁股,住的还是又黑又暗的破旧瓦房,村内村外都是烂泥路。”16年后的1993年8月第二次返乡探亲,她带着侨胞返乡探亲最时盛的礼物“四大财产”(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录音机)以及一些新布料、衣服回到家乡,要分发给侄儿、侄孙们,没料到大家几次互相礼让。

  “盼水妈”吃上自来水用上热水器

  “三天无雨火烧埔,水米柴草贵如油”。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先后采取打井、挖塘、水库抽水引水等办法,岱南村的饮水问题依然一直没能解决。因此,村里的家庭妇女成了“盼水妈”,日夜为水奔忙。遇上大旱时,村里人找池塘、水井,排队等水、挑水、引水;有的人一个月没洗一次头,洗脸水用来煮猪饭、洗衣裳。

  谢阿杏记得,第一次探亲时,乡亲们饮用的仍大都是咸涩、浑浊的池水、井水;为了让她饮用上淡水,大哥儿子特地雇人用手扶拖拉机到县城西埔买水,一担水要花5元人民币。

  2007年10月谢阿杏再次返乡探亲时,刚好赶上岱南村举行自来水工程竣工剪彩仪式,全村千余户人家4000多人全部用上了自来水。全村六成以上的村民用上了热水器,大哥家也安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

  “星级”卫生间代替床头便桶露天厕所

  返乡探亲,谢阿杏最怕的就是屋里没有卫生间。当时,村里乡亲们都是在家门口或就近挖一个露天厕所,每户人家床头还放着便桶。因此,头两次回乡探亲,谢阿杏都住县城的华侨旅社。

  1993年第二次返乡探亲时,她看到村里出现了公厕,一部分农民的新建房屋还配有卫生间,一些旧房屋进行改造修建了卫生间。

  去年10月谢阿杏第三次返乡探亲,大哥3个儿子和4个孙儿都住上了三四层的洋楼、别墅,楼房内都配有“星级”卫生间,一天24小时有太阳能热水供应。厨房宽敞明亮,过去日吃上百斤柴草的“灶老虎”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液化气灶和电饭煲、电磁炉、电冰箱。原来到处可见的猪圈、露天公厕,也不见了。

  谢阿杏老人说,头两次返乡探亲,在旅社只住十来天就着急回新加坡,而去年返乡在村里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过去,由于故乡吃住条件差,不敢叫儿女子孙们陪同返乡寻根认祖;现在,各方面环境条件都好了,今年8月就带着儿女孙辈们13人一起返回故乡。首次返乡的大孙儿谢玉生高兴地说:“奶奶,如今中国农村生活水平不比新加坡差。”谢汉杰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