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给受灾群众一个温馨的“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3日04:50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记抗震救灾中的成都市救助管理站

  开栏的话

  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即日起,本报推出《学习先进模范 弘扬伟大精神》专栏,向大家介绍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让我们共同感受这些闪光的名字、感人的事迹背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并在前进道路上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 本报记者 陈婷

  未雨绸缪,做好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准备

  5月13日,地震救援行动大规模展开。在上级部门还未下达安置任务前,成都市救助站就提前做好了接收安置受灾群众的各项准备。

  震前,救助站正常情况下能够接待200余名受助人员,日均留站人数100人左右。震后,因救助群众多已无家可归,求助人员数量大与床位不足的矛盾突出。5月12日至30日,日均留站人数超过400人,最多的一天达520人。救助站紧急清理可利用房屋,购置一批床铺,并利用帐篷、车库、空地设置安置场所,使救助容量扩至600人。

  留站人数激增,救助站人手严重不足。从5月13日起,救助站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充实到了一线,全站人员停止公休和双休。

  人性化服务,为受助人员营造家的感觉

  在救助安置中,救助站用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为受灾群众营造家一样的感觉。

  为使受灾群众能及时返家或投亲靠友,救助站特事特办,提供乘车凭证到群众要去的地方,而不是按规定提供到户口所在地,满足了受灾群众需要。

  很多地方震后交通受阻,救助站一边想方设法购车票,一边安排汽车、专车护送,同时协调各地救助站前来接回部分受助人员,帮助受灾群众尽快返乡。

  对留站人员尽可能考虑周到:把一家人或有亲戚关系的人安排住在一起;对不愿住二楼的人尽量安排住帐篷;对伤员、孕妇、婴儿搞好治疗并注意生活保障和营养补充……

  不仅在生活上妥善安置,而且在精神上贴心关爱——救助站充分利用志愿服务基地的优势,第一时间召集心理干预、社会工作、医疗卫生等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为受灾群众进行心理安抚和疏导,同时将收集到的受灾群众资料建立信息平台,帮助多名受灾群众找到亲人。

  不是自己的事也要做,轻伤病员住进了救助站

  地震后,成都各大医院床位爆满。为了使更多重伤员能得到救治,救助站准备了100多张床位,接收经各医院救治后病情稳定的轻伤员。震后1个月内,该站共接收轻伤病员及家属218人。

  5月16日,来自汶川的董越和董硕姐弟俩被送到这里。救助站立即与成华区教育部门联系,解决了姐弟俩的上学问题。考虑到姐弟俩晚上要学习,救助站在场所空间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专门腾出一间空房,还派社工和心理教师对他们进行心理危机评估和干预,帮助他们尽快走出阴影。

  6月13日,在救助站帮助下,姐弟俩与父母见面了。“他们来的时候只有身上穿的衣服,走的时候却收拾了好几大包东西,这都是沉甸甸的关怀和情谊。”董越和董硕的父母说。6月15日,他们给救助站送来一面锦旗,上书:“感恩社会救助,温暖灾区群众。”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