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稚嫩心灵企盼阳光关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4日05:12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爱的给予出现“缺位”

  小芳(化名)今年8岁,出生不久,父母外出打工,把她交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在两位老人的呵护下,小芳衣食无忧,但生活并不快乐,对父母的思念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上学后由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学习成绩差,没少挨老师批评,可就是无济于事……

  省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彭超英介绍,一般而言,留守家庭、单亲家庭极易造成儿童心理扭曲、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对孩子心理发育与成长极为不利。

  小琦(化名)上小学三年级。一天,他与母亲顶撞起来,愤怒之余,砸坏了一件昂贵乐器,异常行为,让母亲吃惊不小。母亲为了他可以说煞费苦心,怀孕期间,各式各样的胎教变着花样上阵;出生后,百般呵护,只怕吃一点儿苦;上了学,更是千方百计选名校、上辅导班……但是,母亲的无微不至不仅没让他感到温暖,相反却让孩子产生了厌倦和逆反,甚至对抗情绪。

  欠缺和过剩的爱都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使家庭教育偏离正确轨道,使孩子在心理健康上产生问题。

  情的付出产生“错位”

  晓钢(化名)是一名初一学生,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可谁都没想到,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使他走向了歧路。父母跟他说的最多的就是好好学习,要争第一,将来才能有出息。学校老师跟他讲的最多的是班级排名和年级排名前几,才有希望考入重点。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回到家里与父母无法沟通,在学校无话可说。他在家里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遭到父母反对后,干脆躲进网吧,整日不归。他说,网络世界真好,我从这里找到了快乐。

  省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王斌红说,像晓钢这样的“网络少年”的出现,与家庭父母教育缺陷、与学校教育模式有关。错误地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会压制青少年其他心智和情感的需要。

  心的交流难以“到位”

  李明(化名)是某高校大三学生,参加完学校的一次招聘会后,他陷入了困惑。看到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下子让他感觉到一种前途的危机,感觉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他不善与人交往,从此足不出户,更加孤僻。一提起应聘找工作,他就发脾气,紧张。

  张丽(化名)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成为大学生后,因为不能与同舍学友和睦相处,逼着父母在学校周围租房子。脏衣服不是拿出去让人代洗,就是拎回家交给父母,结果大学四年下来,她的性格越来越孤僻。

  太原精神病院心理咨询中心第二门诊部主任那龙认为,这些发生在大学校园里学生身上的心理行为问题,只要能够及时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是很容易解决的。就怕发现处理得不及时,养成习惯甚至形成性格后就麻烦了。

  权威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目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3.97%-19.57%,在全国2.2亿多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尤为明显。

  为此,精神卫生专家呼吁,关心和帮助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每所学校、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儿童青少年应用心学习和感受“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懂得关爱自己,学会关爱他人,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本报记者秦洋 本报通讯员褚春秀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