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CCTV《面对面》专题 > 正文
央视《面对面》播出《飞天随想》,以下为节目内容。
董倩串场1:从9月25号起,中国人度过了牵肠挂肚的3天。在这3天的时间里,我们时而狂喜,时而担忧,时而感动,我们的心似乎也跟着神舟七号上了太空,直到28号的晚上,当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安然着陆,三位航天员顺利出舱,向我们微笑地挥手致意,我们的一颗心才算是落了地。
(片头)飞天随想
(画面)返回画面+返回后航天员采访
董倩串场2:回顾神七三天的太空之旅,各个阶段都堪称完美,三位航天员兑现了他们坚决完成任务的承诺,刘伯明在出发时和返回时都说了一句同样的话:相信中国的航天员是最棒的,而为了这份完美,为了这个最棒,他们已经付出了10年的努力。正是这种超乎寻常的努力和艰辛,才让他们有了如此的信心。还是在他们出征之前,我在采访他们的时候,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
董倩:这次的准备,你觉得比以往两次做得更刻苦吗?
翟志刚:不但刻苦,而且充分。
董倩:你觉得你这一次有没有做到足够刻苦?
刘伯明:我已经做到了,可以说百分之百的发挥出来了。
董倩:这段时间你们的心态,整个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景海鹏:感觉,我感觉还是比较平静的
董倩串场3: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神七三天来的几个重要的节点:9月25日21时10分,神七飞船成功发射,9月27日16时43分,翟志刚实现出舱,16时59分,返回舱内,9月28日17时28分,神七返回舱安然着陆,18时23分,三位航天员依次出舱。神舟七号飞船共飞行了2天20小时27分钟,绕地球飞行了45圈。我们就从出征前那一刻起来再度细细回味这一次的太空之旅。
(画面+出征胡锦涛+常万春)
(画面)杨利伟和战友拥抱送别
董倩串场4:看到航天员出征前画面的时候,我想起了5年前,是翟志刚陪伴在杨利伟的身边,送他出征,而5年后,杨利伟拥抱战友,送他们出征,我想当时他们彼此都在为战友祝福,并怀着一份期待。我真的很佩服航天员们的心理素质,在这么大的一个行动前,我们都激动得心情澎湃,而从他们的神情看,他们总是那么平静,据说他们此时的心跳也就是60几次,所以我一直都很想知道,他们的心理到底在想些什么。
(画面)进舱
董倩:你在倒计时的这段状态,心里面想的最多的是什么.
翟志刚:这个你也能猜得到。
董倩:我猜不到?
翟志刚:执行任务也好,训练也好,包括这个奥运比赛也好,不要想其他的,不要想我这个冠军能不能拿到,不要想我这一跳能打多少分,不要想我这次任务下来之后将是什么一种状态,要想什么?要一心一意的想你的操作,想你的动作。只要你一心一意的操作,这个成功就一半了。
董倩:就是在神五之后,你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说了一句话,叫做厚积薄发,
刘伯明:是我说的。
董倩:为什么要当时说那么一句话?
刘伯明:感触吧,是当时利伟的成功,对我的启发。可能是,也是从那个时候,可能是自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亲自去执行任务。刚开始的时候,学习可能有的时候感觉到自己成绩一直比较靠前,可能有一些稍稍放松,可能是。等利伟上去成功之后,我感觉到自己刻苦程度还是不够。
董倩: 10年的时间。一直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准备,就是这10年对你来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刘伯明:一句话,十年铸一剑。
(画面)起飞
董倩串场5:在看神七发射的直播的时候,我相信很多观众也都和我一样,从倒计时开始到点火,升空,就一直揪着心。尤其是飞船内部的画面可能因为出了点传输的问题,三位航天员的画面突然停顿了,在飞控中心的画面中还看到了一些工作人员在跑动,当时真是担心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但后来听到飞控的工作人员报告说一切正常的时候,心才稍微放下了一点。我采访过这个火箭系统的总指挥刘宇,知道火箭在送飞船上升的过程中,神五和神六的时候因为有8赫兹的问题,让航天员感觉不是很舒服,但是这一次,我从航天员的画面中看到他们并没有不舒服的表情,看来,火箭是更加舒适了。
(画面)入轨+宣布成功+失重画面
董倩串场6:每次看这个飞船到太空中的画面的时候,我们发现航天员都会展示失重状态下的一些动作。神六的时候费俊龙翻了几个跟斗,聂海胜玩他的饭盒。这次呢翟志刚是用工作手册和笔来展示了一下,这些动作其实也是我们作为普通人一直都很喜欢看的,让我们和他们共同感受太空的神奇。虽然看上去很好玩,可是实际上,在这种状态下做事情非常艰难,航天员也是经历了艰辛的失重训练才能保证完成任务。
董倩:对你们来说,当第一次去尝试这样的训练的时候,那种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
刘伯明:这是肯定的,给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我们第一次水下训练的时候,就是穿着水槽服,操作就是出舱这一段,感觉到就是我们平时操作的那个安全挂钩,那个挂钩,手的按理说那个力量很小的,咱们手是轻轻一抓,就是一摁,那个挂钩就可以弹开,也可以想挂到哪儿就能挂到哪儿。但是你在水槽服加压的状态下,这个手它的敏感性也不够了,每操作一项东西都觉得很累。有的时候操作到后半段觉得这个手有点就是发麻的感觉,抓什么东西有点握不住,但是后面还有训练内容,必定每次下去要坚持下来,把任务要完成好。
董倩:当你需要信心的时候,是身体支撑不住了,还是其他的支撑不住?
刘伯明:累的时候,可能是身体。
董倩:那么这个随着你的业务越来越熟,那么劳累的程度也就会越来越小。如果你现在再进入到那种模拟状态下,你会感觉到累吗?
刘伯明:现在就是说比原来要轻松多了。每次就是说,现在我们比原来第一次的内容要增加可能两到三倍。
董倩串场7:由于神七的出舱任务,航天员为此的训练也比从前增加了很多内容,刚才说的水槽模拟失重训练就是训练中的重中之重。除此之外,航天员还要在一种叫做“出舱程序训练模拟器”的仪器上进行出舱全过程的程序训练,这种训练简称EVA训练。
刘伯明:这个训练现场,我们叫EVA训练现场。它也是模拟出舱活动的一个场所。这也是这个主要是练习一下出舱的程序,在服装的加压情况下,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操作也觉得很累。
董倩:这是一种什么累,就比如说在这种状态下训练的时候,你第一次穿上航天服,要进行这方面训练的时候,你哪些方面觉得很别扭,很累?
刘伯明:就是克服一个服装,这也是服装也是要加压的。你第一次操作的时候,可能也是要跟服装要相匹配。
董倩:加压和相匹配是什么意思?
刘伯明:就是这个服装要加压到40千帕的压力。就是人在里面要感受到这个外界的这个压力的。我们就是说,在地面的时候是没有,标准情况下,就是你感觉不到周围有压力,因为它是平衡的。我们在服装里面是要加压到40千帕,然后这种状态下模拟然后进行操作。
董倩:为什么要这样?
刘伯明:这是跟我们空中实际飞行要相结合。
董倩:就是在真正的太空行走的状态下,你的太空服里面是有那种压力的?
刘伯明:对。
董倩:所以你们在有这种压力的时候,人是什么样的反应?
刘伯明:我们现在训练到这个程度已经很适应它了,现在就是说没有什么。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跟神五、神六差别还是比较大。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这种训练,刚开始可能也是要消耗好大的体力。
(画面)准备进入轨道舱。
董倩串场8:神舟七号任务中,一人出舱进行太空行走,一人在轨道舱协助,另外一人留在返回舱,负责传达指令。对于航天员来说,出舱无疑是最具挑战性的岗位,而且我相信这也是所有航天员的梦想。出征前,谁出舱并没有确定,作为我们,对谁出舱这个问题最有期待,航天员自己也有着同样的期待。
董倩:三个岗位,神舟七号飞船上,如果可以由你自己选择,你最希望在哪个岗位上工作?
翟志刚:是这样的,这个岗位分工不同,岗位的责任不同,你适合哪一个岗位,这个不是说你适应哪个岗,别人就认为你适应这个岗了。
董倩:我的前提设计的很清楚,如果可以由你自己选择的话,
翟志刚:说一句实在话,斗胆。如果让我来选择,如果,我选择出舱。
董倩:为什么你刚才说的是斗胆说要选择出舱,这个难道那么难选择吗?
翟志刚:我曾经不只一次的说过。这个选拔我们是被选拔对象。我们参加选拔,就是把我们平时这个学到的理论,学到的技能,自己培养的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各个训练现场要充分的要展示出。展示出来之后,适合哪一个岗位,适合哪一个位置,适合哪一个任务,这个是由选评委员会进行综合评定,最后要会议上才能形成的这么一种决定。
董倩:如果让你自己可以选择的话,你最希望去哪个岗位?
刘伯明:哪个岗位难我去哪个。
董倩:哪个最难?
刘伯明:对我来说,现在可能就是出舱,和轨道舱这两个位置难度要大一些,相对来说。
董倩:你为什么要选择最难的去做?
刘伯明:我喜欢挑战。我觉得我的性格适合就是难度比较大,而且就是操作比较复杂,而且要求细节性比较强的这些岗位。因为我喜欢就是动脑型的,操作起来还比较细致,胆子特别大。
董倩:经过这么长的时间的训练,你对每一个在这个神七上天的过程中,每一个岗位应当说都很熟悉了,这个岗位如果你自己可以选择的话,你最希望做哪个岗位的工作?
景海鹏:我感觉岗位不重要,因为这刚才说了,举个例子,咱们是个集体项目,每个岗位都非常重要,不管我放到哪个岗位,我都会按照任务的要求,按照程序的要求,精益求精,把各方面的任务,把自己的职责履行好。
董倩:你不想成为出舱行走的航天员吗?
景海鹏:说不想是假的,但是说不管谁出舱,都是我们的战友,我们会全力协同,全力配合,全力支持,全力帮助。
(画面)进行出舱准备。换服装。
董倩串场9:这个时候可以说是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前奏,翟志刚和刘伯明马上要换上舱外航天服,准备出舱。而翟志刚要换上的就是我国第一代舱外航天服,飞天舱外航天服。我在中国航天员中心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访的时候,都看到了一幅标语,那就是让我们的航天员穿着我们的航天服出舱行走。舱外航天服是神七任务中的焦点,是航天员顺利出舱的重要保证,尽管舱外航天服已经经过了各种试验,证明安全可靠,可是地面上毕竟无法完全模拟太空环境,不确定的因素实在太多,这个时候我还真是很为航天员们担心。
景海鹏:我们的舱外服,我们自制的,自己研制的这种舱外服,它的安全可靠性,就包括其他按产品的质量,我们都是非常放心,包括舱外服我们都是参与到整个实验,整个研制过程。
董倩:你们也参与进去了?
景海鹏:我们也参与进去了。
董倩:你们用什么形式参与?
景海鹏:他们每次训练我们都在现场,包括一些零部件、组装,我们都在现场。
董倩:为什么要在现场?
景海鹏:目的就是让我们对他的服装,对我们自己的服装充分的掌握,因为最终使用者是我们,操作者是我们,所以对它的性能特点,性能指标,一定掌握的非常清楚。不能说生产出来以后,再去掌握,不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行。所以说,不单单是会要操作,更进一步要对它,理论上、原理各方面要掌握的非常熟悉,所以我们参与了整个的研制,整个的实验过程,所以对我们的舱外服这种安全可靠性我们是非常放心的,所以一切都准备好了,所以我感觉我的心态也是非常平静的。
(画面)换好服装,泄压,等待指令。
董倩串场10:从给舱外航天服启封拆包,到组装完成,每套要用5个小时,两套就要用10个小时的时间,可见其复杂程度。舱外航天服重达120公斤,在太空中感觉不到它的重量,可是航天员在地面训练的时候,我们可能都想像不到穿上这么重的衣服的时候是个什么滋味。
董倩:第一次穿上航天服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翟志刚:第一次穿上舱外航天服之后,感觉哪儿也动不了,想看啥看不见,想动啥动不上去。你看咱们人的眼睛视野很,180多度能看见,两侧都能看见。那个头盔它视野就变小了。
董倩:心理上什么感受?
翟志刚:心里头就感觉这个非常非常的挤。压挤,这个穿上舱外服之后,就感觉到自己与外界绝缘了,被隔离了,这么一种感觉。想做手势做不出来,当然了这是在没加电的情况下。如果要是加上电了,它有无线通讯,通过耳机、通过话筒可以通话。即使可以通话,仍然感觉到在这个狭小的舱外服里头,感觉到还是与外界有一种深层隔离的感觉。
董倩:我能想象到,抬胳膊、抬腿肯定是很难?
翟志刚:穿上这个舱外服之后抬手只能到眼眉的地方,抬手。因为那个面窗,还有滤光面窗,在出舱过程中需要操作,就在这个地方,从这儿给它拉下来。向上抬这就算到极限了,再上上不去了,这个手就只能抬这么高,向上。两手交叉,只能是两个手尖能叠上,这个两个手要想操作点东西,只能对、拔,叠加的操作不行了,够不着了,这个是向上,向中间。向两侧挺好的,展开,可以展平,向下你看不见,这个穿说这个舱外服之后,下边有设备,有仪器设备,全挡住了,连脚尖也看不见。这个手的可控范围就这么大。所以说,感觉到我想干啥都困难。
董倩:我想干什么就干不了什么?
翟志刚:就干不了什么。这个穿上这个衣服之后,比较明显的有时候脸上痒了,想挠一下挠不了。
董倩:痒了怎么办?
翟志刚:就得忍着。那个痒,我现在有经验了。假如说我在训练训练突然间我觉得这个地方有点痒,痒之后,越感觉痒它越痒,但是过去之后就好了。
董倩:这是一个精神的力量?
翟志刚:过去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