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自行车小牌照和小轿车大牌照的三十年“换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5日05:09  哈尔滨日报

  本报记者 徐建东 丛明宇

  前不久,市民刘云才的大儿子卖掉自己的二手车,又花20多万元买回一辆崭新的两厢小轿车。老刘高兴之余,听儿子说还可以选个自己称心的车牌号,他找出藏在箱底的老自行车号牌,感慨万分:“三十年前咱家买辆自行车都得节衣缩食大半年,现在都买得起汽车了,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旺!”

  至今仍保存着两个长形和椭圆形自行车牌、红皮自行车证的刘云才,谈起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化,感受最深的是交通方式的改善。

  “那时候,能骑上自行车别提多‘牛’啦!”1978年初,在电影公司工作的刘云才负责往各电影院送拷贝,一部片子要分成三四部分轮流播放,他经常骑着自行车驮着几十公斤的拷贝“超速”行驶,一趟下来浑身是汗。如果遇上热播的电影,一天最多要跑上18趟。一年下来,自行车的内、外胎要换四五次。

  “自行车在当时无异于现在的‘宝马’。”老刘回忆,1978年以后买自行车虽然不再凭票,但买辆自行车需要全家人节衣缩食好久才行。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自行车日益普及,路边的修车摊也开始多起来。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摩托车逐渐成为市民的新宠,单位也为放映员们配备了摩托车。“这东西太方便了,骑上省时省力。以前一个小时的活,20分钟就能干完,路再远也不犯愁了。”摩托车可以说是市民最早的“私家车”。

  提到现在的交通方式,刘云才说:“公交、铁路、航空,组成了市民出行便捷的城市交通网。不少同事家里都添了私家车,到周边县市去踏青,百公里的路程一天就能跑来回,举家出游成了家常便饭。”如今,每逢节假日,老刘的儿子都要拉着家里人到附近转转,“十一”期间还开车到本溪去玩了好几天。

  据有关部门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哈尔滨市自行车数量120万辆。进入21世纪后,哈尔滨市自行车数量锐减至40万辆,其中还有大半闲置。据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至2008年,哈尔滨市汽车数量激增,尤其是私家车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哈尔滨市机动车保有量现为58万辆,在册的私家车已达20余万辆。按哈市现有300余万户家庭计算,每十几户家庭就有一辆私家车。本报记者 杨锐摄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