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农科院报告称气候变化将影响国内粮食生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01:39  第一财经日报

  “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到来之际,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发布一份报告称,气候变化将影响我国的粮食供需平衡,20年后将导致粮食缺口。

  昨日公布的这份题为《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的报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气候变化问题智囊团成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委员林而达,以及来自沈阳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机构的17位专家共同编写。报告认为,未来的粮食安全不仅取决于播种面积、技术贡献程度、人口总量、国际贸易等,更系于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

  气候变化以温度上升为主要特征,而温度上升会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从而影响粮食产量。报告预测,今后20~50年间,我国农业生产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按照目前的趋势,全国平均温度升高摄氏2.5~3度,将导致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持续下降。报告预测,加上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等因素,2050年我国粮食总生产水平将比目前下降14%~23%。

  “在气象灾害面前,我国农业相对脆弱。”林而达介绍说,每年各种气象灾害导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随着未来热浪、暴雨、旱涝、台风等极端天气灾害频率和强度的加剧,我国农业生产可能遭受更大损失。

  此外报告称,在技术和资金方面,我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也相对薄弱。林而达举例称,气候变暖后,华北地区冬小麦发育提前了,但抗冻能力没有提高,造成大面积减产。目前我国缺乏这方面的应用技术。

  报告同时指出,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变化也会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目前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约占我国农业总产值的20%~25%。冬季升温将使北方许多害虫和病原物容易越冬,一年中害虫世代数增多,农田多次受害几率增大。

  “与现在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的农业生产模式相比,生态农业在适应气候变化上更具优势。”林而达说。

  专家们的实地调查也发现,在虫害以及雪灾等自然灾害面前,生态农业具有更强的应对能力。江苏宜兴在2005年曾遭严重虫灾,粮食普遍减产甚至绝收,而使用“稻鸭共作”模式种植有机水稻的农户,并未受到明显冲击。

  《报告》建议政府普及低成本的生态农业技术,增加农资补贴,保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章轲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粮食 生产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