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年灯光如豆如今满城璀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08:02  华龙网-重庆商报

  30年前,时年32岁的胡圣每天上下班都是坐渡船,嘉陵江两岸的灯光星星点点,寥若星辰。30年后的今天,重庆主城已有11座跨江大桥建成,轮渡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昨日,已经62岁的胡圣在沙坪坝杨公桥的家中拿出两张照片,一张是30年前沙坪坝的夜景,另一张则是今年春节儿子照的沙坪坝夜景。胡圣说:“看嘛,那时哪有啥子夜景哟,就是星星点灯,哪像现在灯火辉煌哟。”

  旧船票见证大桥崛起

  “那时候每天过河上班,只有坐渡船。”胡大爷拿出一张老船票说,1980年开始他就住在杨公桥,当时在江北通用机器厂从事车床技工,每天都要提前3个小时起床,到江边排队坐渡船,过嘉陵江,然后步行上班。但由于渡船载客有限、班次不足,因此,他经常因为没挤上船而迟到。

  胡大爷称,当初他站在江边等船,天天期盼能出现一座桥。“如果有桥,我每天至少可以多休息两个小时。”

  盼来盼去,1988年12月,胡大爷的愿望实现了,我国第一座斜拉桥——石门大桥在重庆竣工,将沙坪坝区和江北区连接起来,胡大爷说,他再也不用天天去挤轮渡了。

  如今,我市主城区已有11座跨江大桥崛起,将整个主城区抱成一团。而轮渡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LED照亮重庆不夜城

  胡大爷指着两张照片,一张是30年前沙坪坝的夜景,另一张则是今年春节儿子照的沙坪坝夜景,他告诉记者,30年前的晚上,他常常站在嘉陵江北岸等待回家的渡船,隔江相望沙坪坝,低矮的房子内,透过窗户可以看见点点昏暗的灯光,那是白炽灯发出的光,“那时,根本就没有夜景一说,只能称之为‘星星点灯’”。市市政委介绍,30年前,我市路灯只有1.4万盏,全是清一色的白炽灯。

  “30年后的今天,重庆城的夜景是这样璀璨辉煌”。胡大爷指着今年春节儿子拍摄的一张沙坪坝夜景告诉记者,没有想到,30年时间,变化如此的大。今年3月,胡大爷在儿子的陪同下,专门到朝天门欣赏了“朝天扬帆”大型音乐灯光,“哪里还分得清白天还是晚上哟。”市市政委介绍,我市目前已安装了15.2万盏路灯,全是LED节能灯。

  市市政委灯饰处处长林昌文称,我市第12次大型灯饰改造已经启动,将使南岸和朝天门的大楼墙面或楼顶组成一幅幅LED动感图画。“比如在南滨路上某小区,利用各栋楼楼形相似,将LED灯光打在楼房墙体上,拼出一幅大画面,可以让每栋楼各显示一处山城景观。”

  环卫

  垃圾发电变成宝

  “作为一座城市,环卫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座城市的形象。”渝中区老环卫工蒋卫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我市的垃圾场实际上就是简单的倾倒场。每到夏天,垃圾场臭味遍天。“就是戴两个口罩也能闻到。”蒋卫称,当时他们叫环卫清洁队,采用木板车收运垃圾。粪便转运、垃圾上下车,全部都是由人工操作。“一挑箩筐、一把扫把、一把铁铲,就是我们的工具。”

  如今,运渣车已更换成全封闭垃圾车,垃圾简单倾倒也变成了深埋处理。“现在的环卫工与我们那时相比,工作条件好多了”,蒋卫感慨不已。

  更让蒋卫没有想到的是,垃圾也能变成宝贝。目前我市已拥有同兴、黑石子、长生桥3座大型现代垃圾处理场,日处理垃圾达5000吨,无害化处理率达91%。其中,同兴垃圾发电厂早已投产,让废物垃圾得到循环利用。

  城管

  城市管理引入GPS

  上世纪80年代末,社会处于转型期,市民环保意识淡漠,乱扔、乱吐、乱摆摊等现象越来越突出,给城市环境卫生造成影响。城管队伍在执法中,也常与违章人员发生冲突。

  为减少冲突情况发生,及时监控市政设施。2007年1月,高新区在我市率先启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4名指挥人员负责一台电脑,监控辖区内的城市道路、市政设施、下水道、城管及安装GPS的车辆,另有7名监督工作人员及时派发指令,市政、环卫、绿化、运管等部门根据指令10分钟内处置问题。

  市市政委主任郭汝其称,打造“宜居重庆”首先要解决人行、车行难,目前,市政委正实施畅通重庆的计划,改造扩宽道路,提高行车舒适。同时,新建人行过街设施,全力为打造“宜居重庆”作出贡献。

  本组稿件由记者 王尊 采写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