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民工潮(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09:53  大众网-齐鲁晚报
民工潮(图)
  2001年“五四”青年节,王元成(右二)当选“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受到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接见。(资料图,王元成提供)

  2001年“五四”青年节,王元成(右二)当选“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受到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接见。(资料片,王元成提供)

  “要实现进城农民工与市民身份上的平等,至少还存在以下问题:就业难、住房难、受教育难、社会福利保障低、文化程度低。虽然户籍制度有了很大的变革,农民成为市民的限制因素还太多,比如购房入户、收取高额教育赞助费,这些对农民工而言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林聚任教授这样说。

  “我这样的农村孩子当上人大代表不容易,不能不认真对待。”王元成说。2003年,王元成作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典型,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两会”期间,王元成提出了《关于制定<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法>的议案》。不久,王元成的提案被正式立案,成了泰安在全国人大第一份被立案的代表议案。

  “ 我们这代农村孩子很幸运,我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这不是大话,我曾经非常羡慕城里人的‘国库粮’,现在我比起任何城里人丝毫不逊色。”

  ——回望过去的24年,进城务工人员典型、全国人大代表王元成说。

  走出农村24年,他创造了多个第一

  在泰安,许多以“东方”命名的产业都与王元成有关,东方印社、东方计算机学校……在五六十年代的人们心中,“东方”是一个几乎受到崇拜的词汇,代表着希望和憧憬,在王元成心中的意味亦是如此。

  泰安热闹的龙潭路是王元成事业起步的地方,他在这条路上已穿梭了整整20年。与20年前不同的是,如今手把“荣威”轿车方向盘的王元成,眼神中,已找不到农村青年的游离和惶恐。名片上罗列着东方计算机学校校长、全国人大代表、泰安青联副主席等头衔,年届不惑的王元成已在这座城市站稳了脚跟。

  宁阳东疏小镇上第一个书店

  时光倒转,24年前的泰安宁阳县城关镇大屯村的一户人家,兄妹7人,父亲去世,大哥31岁了仍没娶上媳妇,王元成是这户人家的老六,上面两个姐姐,三个哥哥。“贫穷、屈辱,”王元成说了这两个词,“真是穷得人人看不起。”他甚至不愿去细细回忆当时家里的光景。

  “干着牲口一样的活,从年头干到年尾也就收几百斤棒子和麦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1984年,17岁的王元成辍学在家。还没想好做什么,王元成就决定出去闯一闯,“只要能混上饭吃就行,出去总比在农村好。要是混得好的话,也能娶个媳妇吧。”王元成爽朗地笑起来。

  “当时想开个书店,自己看书方便,接触的也都是老师、机关上的文化人,觉得自己的层次也一下高了。”走出去,开个书店,王元成执拗的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1985年8月,他卖了家里的一头猪、十来只鸡,又向亲戚借了点钱,怀揣着几百块钱,来到离家2里地的东疏镇办起了小镇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书店:青少年书店。

  上世纪80年代初,物价低。“一本《新华字典》才9毛钱,挣1毛5 分钱,《故事会》2毛1 分钱,《大众电影》3毛5分钱,利润非常薄。”但就是靠着这个小书店,王元成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1987年这一年,我和大哥、三哥同时结婚。”这个眼看穷得无可救药的一家人翻了身,当时在十里八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泰安城里第一个名片印社

  “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不断推进,名片作为文明的交往工具,将会有很大的市场,成为人人不可缺少的社交工具。”1987年社会上兴起信息热。为什么对名片感兴趣?“当时,新华书店的经理曾给过我一张名片,我像宝贝一样放在上衣口袋里,见人就炫耀,有身份和地位的人才有名片啊。”王元成一边比划一边说。

  一晃到了春节,刚过完年的正月,王元成就怀揣着凑来的3000块钱,学了3天怎么做名片。1988年的一天,王元成来到泰安,误打误撞地在龙潭路上的一家印刷品广告公司经理的介绍下获得了第一笔大业务,这项业务给王元成带来了第一桶金。“18块钱印一盒,实际成本只有买名片纸和铅字的钱,每盒纯利润10块钱以上,这一下子就能挣500多块钱,这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在泰安干了几年后,1991年,王元成买下了这个门头,起名叫“东方印社” ,“印名片,到东方”的广告语也传遍了大街小巷。 “这时社会上兴起了开公司热,几乎是全民办公司、政府也办公司,我与济南凤翔是最早印名片的一批,从报社到市委市政府,泰安几乎所有的名片都是我印的,天天加班还干不完。”

  1994年,已是小有积蓄的王元成花了1万元,把全家3口人的户口从农村转到城市,这一举动让老家人羡慕不已。“主要是为了孩子,上学不用交借读费了,填表时不用再填到某某村了。”

  此后,善于把握机会的王元成又先后办起了以“东方”命名的计算机培训学校和电脑公司,逐渐有了比较像样的产业。

  如今,王元成的东方印社一直开在老地方,计算机学校中不断有农村出来的年轻人来充电,但他坦言,电脑培训已经不像前两年一样火爆了,时代在发展,他将又一次或主动或被动地去选择。

  >>资料链接<<

  民工潮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建国初期,中国的人口流动和迁徙并不受行政限制。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城市的大门对农民关闭。

  1975 年,《宪法》取消了有关迁徙自由的规定,户口本成为中国人之间身份及待遇差别的一大标志。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使农村有了剩余劳动力,农民开始进入乡镇企业。198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农村进入集镇落户的通知》,允许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有固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民,在自理口粮的情况下迁入城镇落户。20多年严苛的城乡隔绝体制终于有所松动。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的重心转向城市,农民开始进城,成了农民工。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沿海地区开放,大量农民工涌向沿海大城市,形成波澜壮阔的民工潮。

  1993年,中央起草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

  2003年,国务院《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

  2008年,第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