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包干(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09:53  大众网-齐鲁晚报
大包干(图)
  大包干时期柳里村班子成员,从左至右依次是郝道轩、于明山、陈洪印。本报记者 鲁超国 高红日 摄

  ●“‘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 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为关于大包干的争议一锤定音。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小岗村村民关于大包干的顺口溜

  众所周知,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是第一个“ 吃螃蟹” 的,实际上山东东明的某些农民在这之前就已 经把地分了,农村的改革山东农民走得很靠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把人和生产资料有机地 结合起来了,改变了以前吃“大锅饭” ,“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的利益与生产挂钩不直接,对发展生产没有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生产关系中劳动者的权、责、利有机结合起来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迸发出来了,生产也就很快发展起来了。

  ——山东行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农经分团团长、山东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高焕喜

  即使蹲大牢也要大包干

  1977年春天,东明县沙窝公社柳里大队部。

  夜深了,29岁的陈洪印用指甲拨了拨油灯芯,看了看另外的4 个人,说:“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只有这一个办法。”陈洪印时任村支书,其他4个人分别是大队长郝道轩、副支书于明山、民兵连长屈庆祥(已逝)、妇女主任刘三服(已逝)。

  “这个事情可是有危险。”年长的于明山和郝道轩叹着气说。看着一个个吃不饱的乡亲,陈洪印心里难过:难道让老百姓吃上饱饭也是错误?他开始有点迫不及待了:一定要让老百姓吃饱饭,即使挨批斗坐牢也值了。于是,他召集村里的干部讨论,提出自己“借地”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上述一幕。

  “你学历高,有水平,你说咋办就咋办吧,出了事情咱们一块担着。”最后,5个人讨论了3个晚上,于明山和郝道轩对陈洪印说,其他人也都表示赞成。

  最后,他们决定把村里700多亩荒地和盐碱地“借”给1500多名社员。

  陈洪印:有白面吃,擀面条擀得手疼

  立竿见影。1977年秋天,柳里村迎来了一个大丰收。大批出去逃荒的人闻讯回来了。

  柳里村“借地”一年多后的1978年11月24日,在安徽省凤阳小岗村,18名村民在生产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按下了著名的“手印”,开始分田到户。

  柳里村的人都尝到了“借”地的甜头。

  1978年的冬天十分寒冷,但是寒冷里蛰伏着春天的气息。

  1978年初,陈洪印又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一半的“良田”每人分一亩作为“口粮田”,自种自收,不再吃国家的“返销粮”;另一半实行“按劳分配”。

  这一举措,正式揭开了“分地到户”的序幕。

  这一年秋天,每家每户的粮囤都是满满的,不再吃国家的“返销粮”。陈洪印回忆说,此前,柳里村每年几乎要吃国家30万斤的“返销粮”并分10万元的“救济款”。

  1979年,柳里村全面实行了“包干到户”。

  时任东明县委办公室主任的王锡璞说,那一年,不仅柳里村,全县乃至整个菏泽地区都已经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分地”,社员们的生活好了,老太太们有意见了,说“现在有白面了,夏天天天擀面条擀得手腕子疼。”

  周振兴:我官大,出了问题我担责!

  1979年春节后,在菏泽地区召开的地县社三级干部会议上,时任菏泽地委书记的周振兴一下子讲了8个小时:

  “退一步,我们今天不讲党性,讲良心。老百姓自己的地,自己的劳动力,他们却没有自主权,吃不饱饭,我们能不能对得起良心?”

  “在座的县委书记同志们,你们把笔记本拿出来,把我下面这段话记下来。今天我的讲话有录音,你们再留一份书面证据。如果上级说这件事我们干错了,追查下来,我官大,我周振兴一个人承担责任,你们都是被迫的!”

  “就是在过去,自留地不区别情况、不分青红皂白、不同群众商量,我们一道命令下去统统收回,统一集体耕种,这是错误的。今天群众愿意要再分给群众,这是正确的。”

  周振兴的讲话无疑振奋了人心。这次会议,正式推出了“包产到组”、“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形式。

  1980年春天,当全国关于“包干到户”的争论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菏泽全区已经率先迈进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门槛,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大包干”。菏泽大地上到处是拿着尺子绳子丈量土地的人群。

  1980年,柳里村共盖新房150间,买自行车120辆,缝纫机30台,收音机45部……一位东明籍的台胞回乡探亲,临走时对王锡璞感慨:“我家以前是地主,也没有现在普通社员的生活过得好。”

  周振兴总结责任制实施原则时讲了一句话,“办法越简便越好,利益越直接越好,责任越具体越好。”后来这句话传到了来山东视察的万里同志的耳朵里,又由万里传向全国,载入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史册。

  >>资料链接<<

  我省“大包干”由西向东推进

  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鲜红的手印,以分田到户的方式迈出了土地“大包干”的第一步,随后“大包干”之风席卷全国。到1986年底,全国99.8%的农户都实现了分田到户。

  实际上,山东农村的改革走得也很靠前,在小岗村之前,东明的一些农民就已经把地分了。当然,在山东,大包干的落实到位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步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而且是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推进,从西向东推进的。1985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在山东农村普遍实行。

  在尊重农民首创精神中诞生的“大包干”,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把农民从“人民公社”的僵化体制中解放了出来。小岗村的小小一步,催生了中国农村改革历史性的一大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包干”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伟大开端,而不是结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再次强调,“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说明土地政策是以稳定为主。此前,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小岗村时也专门提到土地承包制要“长久不变”。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