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城引发京城大规模旧房改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10:20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陈红梅

  住了近半个世纪的巷子,杜永明如今又爱逛了。青砖合瓦的房屋、雕花的影壁门楼、整齐的抹灰院墙“重归”古巷,让模糊了的旧京记忆再度清晰可见。

  他所住的巷子,是旧城中的头发胡同。这里曾经院墙斑驳,房屋破损,院内坑洼不平。

  令这里发生变化的,是西城区实施三年的旧城街巷整体保护性改造工程。它使17条胡同、552个院落恢复清末民初老北京民居样式,3800户居民的住房、生活环境、硬件设施全面提升。

  改造后的老街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复兴,既恢复了传统风貌与古韵,又令居民生活充满了勃勃生机。

  老街老巷,整体实施保护性改造

  作为老城区,西城平房多。多数四合院超期服役,超载使用,四五类危房比例高达22.7%。四合院内,基础设施陈旧,雨天积水、屋内漏雨、管线堵塞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居民生活。

  过去,西城区政府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保平房,房屋安全普查、危房抢险加固、严重破损房翻建……但年年艰辛的努力,换来的只是“房不塌、人不伤”和房屋破损比例的逐年上升。

  “每年至少1500万元的投入,却是这样的结果。我们一直在摸索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西城区副区长王绍卿在房管、建设等部门工作了30年,深知其中的苦涩与历程。

  改革开放后,如何使旧城既保护古都风貌、又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一直是萦绕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心头的难题。北京的旧城危改尝试过多种方式,从早年过分依赖开发商、大拆大建,到市政带危改,再到政府主导,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探索之路从未停歇。

  面对这道城市发展的历史问题,同时也是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社会问题、现实问题,2005年,西城区委、区政府创新思路与方法,提出:不要总是小打小闹,救急救险,要集中、成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于是,涉及整条街巷综合整治的试点在庆丰、北官房等5条胡同启动。房屋按老样式里外翻新,院内铺上渗水砖,户厕升级,上下水入户,一户一电表,一户一水表,“煤改电”……老街老巷悄然发生着由内及外的变化。

  西城人把这一做法称为:旧城街巷整体保护性改造。居民房屋全部“原拆原建”。区房地中心工作人员逐院逐户拍照、丈量、留档;一一定制复建方案;“还原”百姓家中一砖一瓦。

  走进闹市中幽深的胡同,发现改造后的胡同格局未变,尺度未变,整体翻新后的房屋和原来一样,一水儿的木架构,恢复了“一檩三件”的老北京民居特点。“丝缝碱”、“封护檐”等古建技法的采用,停泥砖、清水枭混儿等老材料的使用,令改造后的胡同、四合院浸透着原汁原味。

  文物专家,全程监管风貌复原

  西城经验,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文物专家也认为:这是一条兼顾旧城保护与改造的新路。2007年下半年,这一经验在北京旧城区全面推广。西城区另外12条胡同的整体保护性改造也随之启动。

  踏入头发胡同63号院门道,脚下青灰的方砖尽显古朴,细看几乎都是旧砖。“这些老方砖差点被我们换掉,是文物专家把关后、重改方案才保留下来的。”区房地中心金融街房管所工作人员介绍。

  街巷整体保护性改造工程中,市、区两级文物专家全程跟踪指导,确保旧城风貌最大限度地复原。从每家每户修缮方案的制定到施工阶段的检查,再到最后的验收,文物专家都实地探访、全程监管。

  63号院的门道,原本由50多块大方砖铺就,其中一些已经开裂、凹凸不平。第一份改造方案中,计划全部换上新方砖。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的专家现场察看后,发现这是一个二类保护院落,应该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使用老材料。(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施工人员遵专家之命,将旧砖小心翼翼地一一起下,留下三十多块较为完整的方砖,又想方设法从其他工地找来十多块同样规格的老砖,重新墁上。

  相隔不远,头发胡同21号院门前一侧的石礅,也是在文物专家的指点下得以留存原地。这个青灰的石礅,本已一分为二,施工人员按照专家要求,用胶将它粘上,仍旧放置在大门前。

  走过这里,看那矮矮的门墩,虽然通体仿佛有一道深深的疤痕,但其中所传递出的历史意味却是无穷的。

  为确保改造工程符合风貌保护的要求,西城区还专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到首都博物馆了解古建技术,到恭王府、烟袋斜街修缮现场实地学习古建修复技法。

  以人为本,自建房一并翻新

  傍晚时分,朱苇箔胡同2号院西厢房,女主人房丽英正在厨房里炒菜做饭。

  这间开放式厨房与房间打通了,一样的青砖合瓦,红木门窗,透着鲜亮。“这间厨房属于自建房,这次政府也帮着翻新了。真是为我们的困难着想啊!”

  西城区此次实施街巷改造,公房翻建、院内外基础设施升级,全部由政府买单,居民不花一分钱。考虑到居民居住、生活的实际需求,区政府对自建房也一并进行翻建,区财政与居民共同出资,样式、用材和住房一样,“复原”传统民居特色。这一政策,几乎令家家受益。

  叩开朱红的大门,穿过座山影壁,大院胡同16号院北房的主人——杜平把记者迎进家门。镂花的木隔断一一分开房间,最东侧,一个4平方米大小的卫生间赫然进了屋。

  这在平房院中是少见的。“以前院里只有一个户厕,大家公用。这次改造,应我们家的要求,施工人员把卫生间帮我们请进了屋。”杜平笑着说,“院里的公厕也改成了水冲的,墙上、地上贴了白瓷砖。”

  以人为本,是西城区实施街巷改造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工程涉及的所有院落,户厕全部进行水冲式改造。地面全部硬化,铺设渗水砖,砖下是十几厘米厚的沙土层,今后无论下多大的雨,居民都不会再趟着水进进出出了。有条件的家庭还实现了小厨房、卫生间进屋。

  截至今年6月25日,西城区涉及17条胡同、552个院落、6438间房屋的旧城街巷整体保护性改造一期工程全面告捷。明年,该区旧城保护区内的街巷还将继续进行成片保护性改造。

  西城区的这项探索,被视为具有典型意义的旧城街巷改造模本。它是“破题之举”,从根本上破解了旧城风貌保护与改善人居条件之间的难题。同时,它也是“发轫之举”,引发了新中国以来北京旧城区规模最大的一次旧房改造。RJ058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