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谁读懂了中国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11:59  观察与思考

  外国学者读不懂中国文化,是因为他们不熟悉中国,中国学者读不懂中国文化,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

  -朱宗震

  英国学者李约瑟主持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他的研究问世时,远远超过了中国本土学者的相关成就。李约瑟有个 著名的有关中国文化的难题:“欧洲在十六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 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从另一方面说,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 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 有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虽然在不同的学派那里有不同形式的解释,但它和现代科学经过机械唯物论统治三个世纪之后被迫 采纳的自然观非常相似。”现在中国学者有很多解读,但还没有到真正读懂的时候,甚至李约瑟难题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中 国学者在解读时也加以割裂。

  最近30年,中国经济创造了迅速发展的奇迹,其持续时间之长,也是空前的,而且,还有持续增长的空间。当然, 这要归功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也是向西方学习的政策。但这是在中国文化基础上向西方学习所收获的效果。究竟是什么 样的文化,支持了经济的奇迹般发展?世界上的学者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中国学者自己也不太明白,却反而感叹传统文化的失 落。美国学者黎安友研究中国,这几年发现过去的判断有错误,因而作了修正,他认为中国共产党有“回弹和自我修复”的能 力。为什么中国文化下的共产党有这个能力?他并没有解释。毛泽东过去解释我们党为什么不分裂,也只是归之于人心、党心 ,他也没有从理论上解释这一中国的文化现象。

  关于中国文化的疑问还很多。中国在二千多年的时间里,为什么能够在交通不发达的前提下,建立起庞大的持久统一 的文治国家?在上世纪还有西方学者觉得,中国分裂才是正常的现象,要知道西方在现代交通通讯极为发达的前提下,企图建 设欧洲共同体仍然是多么的困难。中国近代分裂才38年,就在遍布全国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又基本统一了。

  我是历史学者,我虽然感到骄傲,但也没有办法解释,数千年间,中国的历史记录为什么没有间断?而且是世界上惟 一没有间断的古文明历史记录?中国居然可以根据文献记载编撰出古代的地震史资料。

  有美国学者曾经提问:毛泽东在山沟沟里,仅仅凭着几部电台,为什么能够统一指挥分散的被分割的几乎独立战斗的 几个大战区?按照西方文化思路,很难理解这一点。

  外国学者读不懂中国文化,是因为他们不熟悉中国,中国学者读不懂中国文化,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当然,中国现代学术刚刚开始积累,还相当浅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对一个特殊文化的研究是要放在世界文化的研究 中才能厘清的。中国文化同样如此,也因为如此,只有李约瑟才有能力提出他的著名的难题,中国学者只能追随其后。

  中国知识界和社会上,这几年感慨学习西方文化的结果是传统文化失落了。其实,这只是读不懂中国文化的皮相之谈 。传统文化的本根就在生活之中,没有失落。当然,任何事物都会产生负面效应,某种传统的扬弃或失落,也是难以避免的。 我并不反对国学的恢复和研究。但是,文本的研究必须和生活结合起来。

  近几年对中国“和文化”的研究,又成了热门课题。但停留于表面例证,就能指导实践?文化固然在文本中,但文化 更深入在无形的行为方式中。中国的“和文化”,在历史上究竟如何操作,有什么成效,第一,必须有实践的证明,第二,必 须在世界史的比较中,才能分清其操作手法和原理。“和文化”与中国文明的强大和衰落,究竟是什么关系?前清皇帝坐在太 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他们的“和文化”操作,达到了什么效果?为什么不能阻止王朝的崩溃?我们在解释“和文化”的操 作效果时,也不能无视基本历史事实。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在许多操作手法上,仍然是在向西方学习,例如建立 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缩小贫富差距等等,不是纯粹中国特色。西方社会以内部的相对和谐和团结,构成向外武力扩张的动力, 西方是民族主义的发源地。中国威胁论也源于西方的民族主义思维。或许,当我们真正化解了中国威胁论,避免西方民族主义 的覆辙,中国“和文化”的创造性才能确证。要知道,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一条艰难的道路,目前也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途中 ,有许多未知的因素,我们任重而道远。

  要读懂中国文化,不能靠肤浅的附会,而需要深入的研究。中国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才有了小小的一个现代知识分 子群体,他们长期生活在战争和政治运动之中,没有办法留给我们丰厚的遗产。我们真正的学术积累,才三十多年,所以,很 难产生大师级学者,甚至不能形成有影响力的学派。近几年能产生几个时髦解读中国文化的学者,已经很不错了。存在的问题 自然还很多。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年轻一代。现代学术的积累,不仅需要天才,更需要群体的奋斗。我们需要踏实而持久的努力 。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专题 观察与思考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