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严宏昌:小岗村必须搞企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13:20  京华时报
严宏昌:小岗村必须搞企业
口述人:严宏昌 原村主任

  去除光环

  9月5日,芜湖一家六口人到小岗村参观。到中午,没找到吃饭的地方,就来到严金昌二儿子家开的小卖部里,买了几袋面包“凑合”。

  严金昌说,现在来小岗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小卖部的生意也好了不少。

  利用“改革开放第一村”的光环,发展红色观光旅游是小岗的一个重点。“大包干纪念馆”正在重新布置、装修,“当年农家”保留大包干时的农家风貌,时刻等待着游客观赏。

  为了解决游客接待问题,小岗已经确定了发展“农家乐”的方向。9月12日,沈浩告诉记者,小岗已经确定4户村民作为“农家乐”示范户。几天后,将有一个120人的团体到小岗旅游体验,都住在农家乐里。

  在严金昌的眼中,理想的生活就是住在装修不错的楼房里,腰包鼓鼓的。现在缺少的,主要是腰包不鼓。今年3月,小岗村与附近的石马、严岗合并。根据小岗村村委会提供的材料,合并后的小岗村有23个村民组,849户,3823人,承包耕地8713亩。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宣布,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对沈浩而言,实现“严金昌们”的愿望,空间更大了,困难也更多了。沈浩确定的合作化发展方向,进展并不顺利。一部分农民的土地加入了合作化,更多土地还没有加入,对此的争论和观望还在持续。长期关注小岗村的作家温跃渊说,小岗人对大包干有一种特殊情结,他们很眷恋过去的形式,观念的改变需要时间。

  沈浩承认,让小岗人转变观念是他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改革开放第一村的光环是一个包袱,我们要甩掉包袱往前走。”沈浩说,继承大包干的精神,不断创新,小岗一定能重新崛起。

  本专题与新浪网合作 记者 易靖

  被“逼”当队长

  上高中时,学校号召我们回去建设家乡。1971年下学后,我就回到小岗。当时,村里状况不好,大家都是出工不出力。我看不惯,干了22天,就想往外跑。当时跟生产队约定,一个月交15元钱,生产队给我记150个工分。

  以后,我主要在凤阳县城的工地上包工。承包下来一个工程后,再分包给小组长,根据工程量结算工钱,哪个工人干了多少活就得多少钱。那时候,一般工地上的小工一天只能挣1元钱,但在我这里能挣2元钱。工人们积极性很高。我承包的工程总能保质保量地提前完成。

  这样一直干到1978年。当年2月,梨园公社书记到县城来找我,让我回去当队长。当时,小岗人人当过领导,就我没当过。书记说,你在外面领导五湖四海的人都能干红火,小岗就这些人,还能领导不好?

  我当时是不想回去的,和领导“讨价还价”:每月交队里的钱涨到45元,后来又加到每月90元,最后,涨到每月交150元。我挣不到这么多钱,只能准备回去。我承包工地上的12个小组长知道后,不让我回去。他们小组长愿意集资,帮我交这些钱,说我要走了,他们就要散伙了。

  拗不过他们的情意,我留了下来。直到当年8月,公社说我不回去家里人干活就不再记工分。这次没办法了,我只得回去,当了(副)队长。后来,我们一起搞起了大包干。

  温州启发

  承包到户后,小岗村的农业生产一年比一年好。大约1984年,当时全国各地都搞承包到户了,我就想到处去看看,看看别人有没有好的方式方法,值得小岗学习的。

  我一个人到了温州一带,发现当地很多家庭在农业生产之外,都办起了小工厂。跟我们单纯的农业生产相比,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得更快,尤其是有更多的现钱。

  我开始考虑,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二三产业,办一些企业。

  办企业难

  当年,我提出的第一个项目是办一个制砖的轮窑厂,但村委会不同意。当时,村里的意见是,农民只能种田,不要想“五花拳六花心”的。现在看来,村里之所以是这个意见,主要是因为没干过,不敢尝试。当时的政策环境已经允许农民自己尝试不同的经营了。但大包干后,小岗人已经不为温饱发愁,但也没有了胆量。

  随后,我提出自己承包,每年给村里交一二十万元。但村里还是不同意。当时村里的想法是,村里不干,你一个人干,用的还是国家的钱,发展好了,还是你自己富裕了。所以大家都不干,就都一样了。

  这之后,我发现凤阳磷肥厂等工厂使用的编织袋都要从浙江购买,价格要八九角钱一个。我打听到的成本价大概只有两角钱一个。看到有利润可赚,我就买了机器,办了一个编织袋厂。

  干了22天,我就收回了成本。干了两三个月后,我就开始赚钱了。

  半年后,我的孩子生病,我带着他到蚌埠看病。回来后,发现机器的动力线被剪掉了,厂子就没法儿办了。

  这之后,我谈了很多项目,试图引进瓶盖厂、面粉厂等等,但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没有成功。我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让一个项目在小岗落下来。

  儿子继续折腾

  我觉得小岗的企业没搞起来,关键在领导。长期以来,领导对小岗的农业产量很关心,对工业咋样不太关注。

  我认为,只有工业发展了,农民有生存、就业门路了,才能愿意把土地让出来。如果跳跃式地发展,效果肯定不好。

  在保住老百姓利益的前提下,怎么发展都行。有的企业号称要搞规模经营、现代农业,跑到小岗来占百姓的耕地,再打着小岗的名声让国家和政府补钱。这不是来投钱,而是来骗钱的。

  现在要搞企业,道路等配套设施的要求就比较高,资金要求也很高。现在,我折腾够了,不再有新的想法。我儿子办了一个节能电器公司,可以说是子承父业,继续折腾。虽然困难重重,想办起来不容易,但他还会搞的。他能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我的影响。

  记者 易靖 摄

  农村土地改革大事记

  □1978年

  11月24日,小岗村民召开秘密会议,包产到户。

  □1979年

  2月20日,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在县委工作会议上正式宣布,在全县范围内推行大包干,即包干到组;对小岗的包产到户“不制止、不宣传、不推广”。

  □1980年

  元月24日,万里视察小岗,批准了小岗的包产到户,批准小岗的经验可以学习。

  □1980年

  4月2日,邓小平找胡耀邦、万里等人谈话,明确指出包产到户不会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这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中央领导人首次对包产到户作出肯定的表态。

  □1982年

  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会议纪要》(即1982年1号文件),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彻底解除了人们对“双包”制的后顾之忧,促进了二者在全国的广泛推行。

  □2004年

  小岗村开始将土地集中起来,搞合作化经营。

  □2008年

  10月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记者 易靖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