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两岸关系变迁纪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7日01:06  京华时报
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两岸关系变迁纪事
  2008年7月4日,首批乘坐厦门出发的周末包机赴台的大陆游客抵达台北松山机场,远处是台湾著名建筑——圆山饭店。 当天上午,从北京、上海、南京、厦门、广州五地出发的9架包机,搭载680名首批大陆游客飞往台湾。 图/东方IC

    京华时报纪念改革开放30年系列报道之五:两岸关系变迁纪事

  7月4日,大陆赴台旅游首发团游客抵达台湾,56岁的台湾导游谢宗龙在迎接仪式上用普通话自我介绍说,他在台湾从军30年,金门驻守7年。话音刚落,一位大陆游客站起来说:“我在厦门当过兵,向金门打过炮。”30年前,他们在相隔不到两公里的两个岛上(金门和厦门),待在堡垒里用望远镜警视着对方,不时地提防从对岸打过来的炮弹。从炮战到开放探亲、投资,再到开放旅游,昔日的战地变成旅游目的地,从“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30年时间,两岸历史峰回路转。

  炮声歌声

  从厦门本岛到大嶝岛,需要坐1个半小时的车。

  8月23日,老兵吴世泽重回大嶝岛,虽已年届80岁,但依然步履矫健,这里曾经是两岸炮战的前沿阵地,作为前线的播音老兵,吴世泽在这里留下了他的光荣岁月。

  他拿出一张摄于1954年的黑白照片,那时年轻的他身穿墨绿色军装,站在一个被称为“九头鸟”的大喇叭前,英姿飒爽。铜制的喇叭今天就陈列在战地观光园中。

  “这种喇叭是美国造的,声音能传到五六公里之外。天气好的时候,金门听得清清楚楚。”吴世泽清楚地记得“对敌”播音的内容,“这边的建设成就,蒋军在大陆家属的喊话,我们对待降兵的政策,过节的时候还通过喇叭向对岸问候。”

  上世纪50年代,两岸炮战频繁。

  “激烈的时候,我们在岛上播音,炮弹就从我们头上乱飞,喇叭都不知道炸坏多少个,岛上到处是弹坑,人只能躲在地下工事里。”吴世泽回忆,广播也是几分钟换一个阵地,危险无处不在,“有一回,我们刚刚撤离不到几分钟,一颗炮弹就落在我们广播的位置,炸了个大坑。”

  进入60年代,炮战逐渐演变成象征性的战役,炮弹里只装宣传纸。一方宣示主权,另一方“反攻大陆”,双方在前线打起了“心战”,在距离不到三公里的两个岛上相互用大喇叭广播。

  两边有时候子弹横飞,有时候风平浪静。同是播音老兵的田万恭说,在下雨之前,解放军还有时用大喇叭通知对岸赶紧收被子。

  到了70年代,两岸进入平静期,宣传弹多是例行程序。

  台湾老兵谢宗龙赶上了两岸炮战的尾期。1977年,他进驻金门,职责之一就是对厦门广播。谢宗龙的普通话十分标准,中气十足。他奉命在地下工事的广播站中读稿,内容五花八门,比如三民主义,驾军机“投诚”赏多少黄金之类。

  在反复播音的间歇,他还奉命放一些邓丽君的歌曲,以“柔性”的歌曲“感化”对方。解放军也常放一些地方戏曲,勾起老兵的思乡之情。

  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美国与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终结。当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历史性地确定了和平统一的大方针,台海紧张局势趋于缓和,转折由此到来。田万恭和谢宗龙都记得,元旦那天,部队来了一纸命令,停止炮击对岸,广播站停播。炮战时代就此结束。

  探亲悲欢

  炮战停止后,大陆主动释放出善意,提出欢迎台胞回家探亲。台湾当局领导人蒋经国却认为这是大陆的“统战阴谋”,长期推行与大陆“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

  随着时间流逝,当年跟随蒋介石退守台湾的国民党老兵渐入垂暮之年,他们的思乡情绪日积月累,急切盼望能回大陆与亲人团聚,落叶归根,来自民间的力量也成为了打破两岸僵局的重要推动力。

  1987年,数万老兵在台北发起返乡探亲运动,向台当局要求准许老兵回大陆探亲。在当年的母亲节,上万老兵上街以“母亲节遥祝母亲”的名义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举行集会,老兵们身穿白色衬衣,正面印有鲜红色“想家”,后面是“妈妈我好想你”,他们一起合唱歌曲《母亲你在何方》:“雁阵儿飞来飞去,白云里;经过那万里可能看仔细。雁儿呀,我想问你,我的母亲在哪里……”整个集会哭声一片,令人动容。

  经过长达数月的抗争,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探亲。

  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政策出台之快,前所未有。至此,38年的隔绝终于被打破。仅在开放当年,申请回大陆探亲的就超过了10万人。

  谢宗龙此时仍在部队服役,他的父母听到开放探亲的消息后,连夜赶往台北领取表格,踏上了漫漫寻亲路。

  他的父母均来自四川,1949年在国民党空军服役的父亲匆匆带着一家来到了台湾,外公外婆依然留在四川,一家人从此两地分离,杳无音讯。

  在两岸隔绝的年代中,亲人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生死两茫茫”。大陆改革开放后,谢宗龙父母辗转托人打听到依然活着的外公的下落。台湾开放探亲的消息发布后,父母十分激动。1988年初,母亲彭荣红终于得以重归故里,父女久别重逢,两位白发老人泣不成声。

  谢宗龙记得,父母从小用四川话教导他们,“四川是我们的故乡,终有一天我们会回去。”

  在母亲彭荣红和外公见面后不到两年,外公在四川病逝,外公临走前还想见见女儿,当时通讯落后,老人未能如愿。

  谢宗龙的母亲在台湾知悉,悲伤地泪流满面,她朝着故乡的方向长跪不起,没有见到外公最后一面是母亲心中永远的遗憾。

  因为母亲的遗憾,谢宗龙心里总藏着这样一个心愿,一定带母亲再回家乡看看。

  门越挤越开!探亲开放后,更多的台湾人以探亲的名义奔向大陆观光旅游、投资建厂。1987年,一个25岁的年轻人,从台湾高雄出发,拎着简单的行李,忐忑不安地拿着探亲证踏上了大陆这块神秘的土地。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