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南拓荒的兴衰与荣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7日01:18  海峡都市报

  

海南拓荒的兴衰与荣耀

  N本报特派记者 康启荣 方锦枞 文/图

  前一章说到闯荡深圳的李贤义、蔡清楚等闽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称得上是重量级人物,个人资产也荣登2008胡润财富榜,乃闽商之光。在本章中,我们从深圳来到海南,同样身处经济特区,天涯海角的闽商又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地方呢?且看本章分解——

  位于中国南端的海南岛,曾是半封闭的边陲岛屿,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建立经济特区。自此,中国这个最年轻的省份开始了大胆探索。

  改革开放前,福建人开始踏上这片南疆拓荒,到改革开放号角在“天涯海角”吹响,数以万计的福建人纷涌到海南岛淘金。20年间,从落后到繁荣,从繁荣到萧条,再到萧条后的经济复苏,海南岛书写了中国现代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段改革路。而这段改革路背后,折射出的正是闯荡天涯海角的福建人的兴衰与荣耀。

  第一回

  扛红旗援疆拓荒 福建人围山头转

  追溯福建人在海南的拓荒史,应该从一个古田人的传奇故事说起。

  雷贤钟,1950年之前在马来西亚拥有自己的橡胶园。1953年,雷贤钟听说祖国号召华侨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便率领橡胶园18名工人一路考察到海南。他发现海南的气候环境和马来西亚相似,非常适宜种植橡胶,但海南岛本地橡胶单产量极低,形不成产业化。1955年,雷贤钟决定将马来西亚的家搬到海南,他在搭乘的远洋轮舱床底下,藏了两捆马来西亚高产量的橡胶芽接苗。这一优良品种,大幅提高了海南橡胶树的单产量,为新中国的橡胶产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56年,周恩来总理邀请雷贤钟到北京,动情地对他说:“你带回的种苗比黄金还珍贵!”

  和雷贤钟一样,这之后一直到海南建省实施改革开放大发展之前,远渡海南的福建拓荒者,更多的是响应祖国的号召,支援南国海疆建设。这股带着政治色彩的拓荒南迁浪潮,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初。很多老一辈人都还记得当初到海南时喊的口号,“扛红旗支援海南建设!”

  海南岛土地肥沃,雨水、日照充沛,盛产芒果、槟榔、橡胶等经济作物。正因如此,这一代的福建拓荒者,便是以农业产业开始的。

  1984年,古田人张钦灿夫妇,带领当地35户农民,举家南迁。他们跋山涉水,落户三亚,拓荒垦殖,成立了福建人在海南的第一个农场——三亚双联农场。20多年来,张钦灿他们不断扩大种植规模,迄今为止,农场面积已达5000亩左右,主要经济植物有优质芒果、槟榔、橡胶等。经过20多年的种植,双联农场已经进入盛产期,年产4500万元以上。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古田农民南渡海南创业,有统计表明,目前海南有超过3万古田人到海南从事农业种植,乃至后来三亚市都出现了以“古田”命名的村落。

  在改革开放初期,海南曾流传一句顺口溜,“福建人围着山头转,汕头人围着街头转,海南人围着灶头转”,就是特指福建人在农业种植方面的成就。

  

海南拓荒的兴衰与荣耀

  黄文艺(环球阀门海南总代理)

  第二回

  十万人才下海南 年少轻狂不是梦

  1988年4月13日,海南正式建省,办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至此,海南实现了两次历史大跨越:从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成为中国年轻的省份,从封闭落后的国防前线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海南建省办大特区的消息一传出,人才便向海南蜂拥而来。“十万人才下海南”,这句话是对当时全国各地人马奔向海南的一个形象的比喻。这些人背负着理想和激情,试图来海南开拓另一片天地,成就一番大事业。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