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行者”吴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7日10:08  《人物》杂志
“行者”吴柯
吴柯和他的同事在IEEE微波理论和技术协会(MTT-S)行政会议(AdCom)的酒会上。

“行者”吴柯
吴柯在实验室。

“行者”吴柯
吴柯与加拿大皇家学会主席。

  文/段风华

  生命宛如一次旅行,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吴柯从他的家乡江苏溧阳出发,走过六朝古都南京,走过法国、瑞士、 德国、加拿大、美国、新加坡、日本、意大利、比利时、突尼斯……足迹辗转于除南极以外的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 位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之间穿行的行者并不是旅行家,而是一位做学问的科学家。

  要做就做第一

  

  出生刚刚8个多月,吴柯就被父母送到了乡下外公外婆家。吴柯很喜欢那个安静的小镇,在他的记忆里,故乡的田埂 ,泥土的芬芳,以及与小伙伴们玩耍嬉戏的情景至今仍依稀可见。

  在这样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里,童年时吴柯的生活是随性而自在的。他儿时的玩伴大多是比他大的孩子,小伙伴们陆 续上学了,一位小学老师看见吴柯常常来找刚上学的小朋友,便友善地对他说:“你也可以上小学啊……”没想到,年龄最小 的吴柯却成了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有一次考试没考好,只得了第二名,老师说:“你不能考第二……”

  “一定要做第一”的概念或许就是那个时候在吴柯的心里扎根发芽的。在他现在看来,所谓“一定要做第一”指的是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不仅源于对学习和研究感兴趣, 还要归因于他从小就培养起来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从小学开始,他不仅对学习着迷,还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曾担任中学 地震测报小组组长,学校黑板报的主编等。

  吴柯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磁波及其工程应用。电磁波是人类素未谋面、却始终如影相随的一位“朋友”。从科学的角 度来说,电磁波是能量的一种,凡是能够释发出能量的物体,都会释出电磁波。正像人们一直生活在空气中而眼睛却看不见空 气一样,人们也看不见无处不在的电磁波。小到玩具和微波炉,大到信息技术、医学工程、导弹和太空研究,都可以找到电磁 波的应用踪迹。吴柯的研究方向涉及工业、农业、通信、国防、医学等多个领域,如混合和单片集成电路及天线,用于解决导 波问题的新型场理论和设计模型,行波光电器件和加载光纤射频系统,高频智能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我有一个特点,就是从来不跟在别人后面做研究,读博士、搞科研,一定要创新,而且不仅是在理论上创新,更要 在实践中创新。”如今,吴柯拥有50多项发明和创造,已发表论文600多篇,还出版和编著了14本书或其中的部分章节 ,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做了约260个特邀报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率先提出了平面与非平面波导集成化——基片集成电 路(SIC)的全新概念。由于基片集成电路首次将电子和光子技术进行了完美的统一,实际上,它将成为新一代高频和光电 子电路和系统的主流技术。他所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人员广泛引用。除此之外,他的学生和博士后研究员已 遍布世界各地,其中有不少已在当地成为微波和光电子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突出的成就为吴柯赢得了多项国际大奖,其中包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的青年科学家奖,亚太微波奖,为纪念蒙特利 尔大学建校125周年所颁发的首次杰出研究成就奖,2004年IEEE加拿大芬森登奖章等等。

  2001年,吴柯入选为国际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院士;2002年,39岁的吴柯成为加拿大历史 上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同年,他成为全球IEEEMTT-S杰出青年工程师奖的首位获得者——这个奖项是通过提名方式 评选,首位获得者实际上是全世界范围内40岁以下射频和微波领域中的最佳学者;2005年,他又入选为加拿大皇家科学 院院士。

  吴柯说:“国外对于院士头衔并没有看得那么重,加拿大皇家科学院每年有几百个提名者,而且提名3年内有效,但 每年入选的院士却寥寥无几。这些被提名者个个都是专家,所以竞争还是很激烈的。能成为最年轻的院士,也和我从事的研究 有关。对我来说,荣誉都是过去的事了,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心系祖国,情牵母校

  

  2005年,吴柯被选为IEEE微波理论和技术协会的最高行政委员会(MTT-SAdCom)常务委员和国际 委员会主席,成为第一个进入国际微波理论和技术协会最高行政委员会,在中国内地出生的人。

  “因为我的缘故,现在国内的同行不再觉得IEEE的高层职位遥不可及。中国人进入这些国际组织以后,有利于外 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对中国有更正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中国人更有效地影响世界。我还可以再任两届,希望今后有更多 的中国面孔加入高级决策层,当然这还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这样就可以逐渐形成一种影响力,从而对中国高技术的发展起到 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古话讲明哲保身,如果都这样想,你的影响力总是很有限的。”

  2007年秋天,在吴柯的积极争取和游说下,IEEE微波理论和技术协会的最高行政会议首次在中国(上海)举 行,与会者很多还是第一次来中国。这个最高行政会议每年召开3次,以往大多在美国开,只在日本、法国和英国各开过一次 。与会者中不乏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级军事技术人员和管理官员,能将这样的会议争取到中国召开,其难度可想而知。

  作为IEEE微波理论和技术协会的最高行政委员会常务委员和国际委员会主席,吴柯还将2012年的国际微波年 会和博览会争取到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该会议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是规模最大的射频和微波会议及博览会,此前40多年来 从没有在美国本土以外召开,届时将有大约15000名会议成员、近1000家公司前往蒙特利尔参会。

  谈到为什么要争取到加拿大召开这个会议,吴柯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不会因为美国签证问题而无法 成行:“微波射频技术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领域,因为它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就是国防,比方说导弹引信、精密雷达、宽带通信等 ,以前经常有中国科学家在开会前拿不到美国签证……”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要促进这个协会的国际化和广泛的技术交流。

  以前,在各种IEEE微波理论和技术协会杂志的专家编辑和各种委员会的成员中鲜见中国人的踪影,吴柯上任后便 积极争取,说服协会从中国聘请专家,从而提升中国科学家的知名度,推动中外国际交流。经吴柯提名,中国大陆和香港破天 荒地有了3位教授成为国际微波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该学会最具权威性的两本杂志——《IEEETransaction sonMicrowaveTheoryandTechniques(MTT)》和《IEEEMicrowaveand WirelessComponentsLetters(MWCL)》以前从来没有中国人当过编辑,在吴柯的努力下,现 在已有两名有来自中国内地的专家分别成为协会的两份最重要杂志的副主编。

  在吴柯的提议下,从2007年起,协会出资每年从过去几年中发表在《IEEE微波杂志》(IEEEMicro waveMagazine)的综述性论文中选出12篇,翻译成中文,免费在网上公布,让更多的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年学 生和学者可以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领域发展。

  “让我高兴的是,这些年来,我所有的提议都能得到通过。”吴柯说:“在海外,当我们处于一定位置的时候,要对 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同胞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最近,他正在积极筹划和推动在中国开展更多的协会学术活动,比如在中 国设立IEEE学生分会,IEEE协会分会,国际会议和杰出演讲人的中国之旅。

  作为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的毕业生,吴柯一直希望能为自己的母校出一点力。2003年,吴柯被教 育部聘为东南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国家重点毫米波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毫米波理论与技术是当前电子学科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由于它的频率范围宽,兼有微波和光的传播 特性,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适应毫米波理论与技术发展的需要,原国家计委、国家教委于1991年批准在东南大学 建立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1993年实验室建成并通过验收,正式向国内外开放。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学术委员会由 15位国内毫米波领域著名专家组成。在这一平台上,吴柯为进一步提升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力做了大量工作。

  吴柯说:“工程技术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应该引进一批能够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工程 技术学科带头人。相对于其他学科,这些年,这方面的人才回来的还太少。国内很强调基础科学的研究,但对于工程技术的重 视程度远远不够。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工程技术搞上去了,对基础科学也会有很大的推动。在科研方面,不能只 为了获得诺贝尔奖去搞科研,也不能只在大学、科研院所搞基础研究,应该把企业也纳入其中。很多国内的公司、企业都没有 很好的研发体系,但日本、欧美的大公司实际上做了大量的研究。”

  吴柯认为,一个国家要强盛,应该有跳跃式的发展,这正是我们所缺乏的,我们常常被渐进式的发展模式束缚了手脚 :“所以,我们要创造一种环境。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壮大,科教兴国是关键。在海外,我们应该团结更多的人 ,多发挥自身的作用。”因此,他经常利用回国的机会和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座谈,不仅讨论世界最新学科的动态,还进行有 关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交流。

  2007年,吴柯在东南大学作了一次微波射频技术的专题讲座,让他特别高兴的是,一些学生对这一领域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其中不少还报考了当年学校这一专业的研究生。

  吴柯说:“我现在也有回国的意向,但我希望回国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走到哪里都做主人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能踏出国门的人凤毛麟角。对于封闭的中国来说,国外的一切还是那样陌生和遥远。当时,台 湾作家三毛的书风行一时,吴柯一直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三毛临出国的时候,母亲千叮咛,万嘱咐,要她忍字当头, 吃亏是福……诸如此类。严遵母命的三毛到了国外处处忍让,可是屡遭刁难。有一次,忍无可忍的三毛终于大爆发了一次,没 想到,以前经常欺负她的同学再也不敢了,而且对她很尊重。

  吴柯认为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漂泊”、“流浪”等词语形容在外的华人,其中隐含着一种在异国他乡缺乏主人翁气 概的消极心态:“为什么要崇尚‘落叶归根’而不是‘落地扎根’?为什么华人身后埋在国外总会被形容为‘客死他乡’?”

  恰恰与中国人传统的安土重迁的观念不同,吴柯的性情中有另外一面的特质——就像一朵蒲公英,只要有风,便会翩 翩起舞,落地生根,四海为家。

  吴柯说:“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拿自己当那里的主人。这样一来,我就消除了恐惧和陌生,就有了自信和责任,就有 了发愤图强的精神,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干。”

  从小学开始,吴柯总是班里年纪最小,而又最活跃的一位。在法国上学时,他是学生会外交部长,与各界人士打交道 ,从不怯场。遇到有外国同事或朋友请他吃饭,他会大大方方地说:“好,就去你家吧,尝尝你太太的手艺。”

  面对困难,吴柯总是迎难而上,从不消极退让。1987年,吴柯去美国开会,美国人说他的英语都是书本语言,不 够口语化;1988年,吴柯到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任职时,又发现自己讲的英语好像和别人讲的英语不完全一样。这两次冲 击波促使他下定决心攻克英语关,从此在日常生活中他有意识地与当地人打交道,天天跟秘书聊天。3个月下来,他感到了明 显变化,6个月以后体会到了突飞猛进,1年后就完全得心应手了。

  吴柯把学习语言当作是人生很有意思的一种游戏,因为语言可以帮助人交流信息、开阔视野、了解文化和历史。现在 ,他不仅精通英语、法语,还熟知一些其他语言,以至于他对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已经由最初的敏感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了。

  在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谱系中,吴柯的心灵之图便也阡陌纵横,分和有序,对于很多文化的优劣有了自己的评判。吴柯 认为中国人到海外后客居他乡的心态有很多负面影响,因为拿自己当客人,就必然讲究“客随主便”,不可“喧宾夺主”,做 人就会唯唯诺诺,做事就会束手束脚。这不仅严重影响人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还会被当地民众认为你对所居国没有归 属感,缺乏社会责任心。

  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处世,吴柯很享受在文化中行走的快乐。行走,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一种生 存能力。有多远走多远,这是文化、地域上的概念,也是科研上的概念。对于吴柯而言,不论是哪方面,都是如此,因为行者 无疆。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