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江苏高考方案十年四变背后:理想色彩过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7日11:00  中国新闻周刊

  江苏高考方案为何十年四变

  从2000年到现在,江苏省的高考方案已经变动了4次。一项公共政策如此频繁的改革,也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所罕见,其背后的动因为何?

  ★ 本刊记者/韩永

  2008年高考后,江苏的新高考方案惹来骂声一片。

  与去年一样,有人在网上贴出了该方案的主要制订者、教育厅前厅长王斌泰的家庭电话。一位网友打过后在网上回帖说:一直占线。

  惹来骂声的最主要原因,是方案中两门选修课的成绩以等级的形式出现,同时将一般本科的录取门槛划定为“双B”。而依据在全省考生中的座次来划分等级的选修课,每一门都会有50%的考生达不到B。

  人们在控诉其不公时常举的一个极端例子是:一个考生,即使语、数、外和其中的一门选修课全是满分,只要另外一门选修课距离B的起始分差一分,他也无法进入一般本科的招生视野。

  从2000年到现在,江苏省的高考方案已经改了4次。但让很多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一次一次地改过来,为什么大家喜欢的还是最初的“3+2”?

  改革的逻辑

  2000年之前,江苏的高考方案与全国其他省份一样,一直是文理分科的“3+2”模式:“3”指的是语、数、外(下同);“2”,文科指政治、历史,理科指物理、化学。

  2000年,“3+小综合”登陆江苏。“小综合”分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前者将政治、历史、地理综合在一张试卷上,后者则将物理、化学和生物综合在一起。文科生考3+文科综合,理科生考3+理科综合。

  “3+小综合”是教育部于1998年推出的“3+X”的一个变种。变数“X”的出现,曾在当时被教育界寄予厚望,认为“变就有希望”,同时也给了各省鼓励在高考模式上进行探索的强烈暗示。该模式1999年在广东省独家试点,2000年有4个省份加入,江苏是其中之一。

  “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江苏省教育厅的一位负责人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说:“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该是各科都全面发展的通才,学科短腿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坊间则流传着另外一种说法:“小综合”方案的出台,与一位生物学院士的上书直接相关。由于生物在经济发展中作用日盛,其在高考中的成功“上位”也被理解为其谋求话语权的一个表现。

  2002年,“综合”的思路得到进一步扩展:当年,文理并包的“大综合”,取代了文理分治的“小综合”。

  江苏省教科院的一位专家,如此解释这一方案出台的思路:世界并不是文理分科的,要客观地认识世界,就要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同时还是创新的前提。

  《创造性与综合能力培养》一书的作者、扬州中学特级教师王雄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兼具文理科素养的学生,视野更开阔,创造性也更强。

  在说明这种综合的必要性时,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常常被提及: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后,美国人很着急,陷入全民反思,其中对教育反思的结果是——美国人过于重视科技,却忽视了人文与艺术。结果在赢得科技的同时,却失去了想象力。于是美国政府提出要求,在校的学生不仅要学好物理,学好数学,还要把钢琴弹好。

  王雄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的教育改革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一个总体的趋势是向国外学习,尤其是向美国学习。

  但是,“大综合”方案只在江苏推行了一年,便在排山倒海般的反对声中草草收场。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一方案给学生带来的负担太重。

  按照一般的逻辑,人们推测“大综合”失败后,会退守颇受好评的“小综合”。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2003年出台的新方案基本上退回到2000年之前的“3+2”,不同的是其中的“2”可以在文理科之间交叉选择,人们习惯称之为“3+1+1”。

  方案的主要制订者之一、时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的王斌泰,同样用“综合”来描述这一方案出台的思路。由于文、理不设限,这一方案呈现出的组合多达15种,其中文理交叉的组合就有9种。

  由于在各个组合之间很难把握一个统一的难度,这一方案从产生的第一年起就备受争议。但由于2005年新课改实施,修改的动议被冻结,这一方案得以延续,一直到2008年新高考方案出台,算得上近10年来最为长寿的一个方案。

  2008年的高考新方案,专门针对2005年开始的高中新课改。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只有语、数、外的成绩计入总分;二是其他科目的成绩以等级划分,其中必修课的成绩作为填报志愿的门槛,选修课的成绩则作为填报各个批次大学的门槛。

  江苏省教育厅将制订这一方案的初衷,归结为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推进课改;二是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全面发展;三是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但今年高考后暴露的种种问题,正让这一方案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相关的修订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江苏省教育厅在拒绝《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给出的理由是“未到时机”。

  这个“时机”,据业内人士分析,指的就是新方案的公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专题 中国新闻周刊

更多关于 高考 改革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