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变革遇到民意
近年来,中央一直致力于解决政府机构人员膨胀,行政效能不高的问题,精简机构,建立进出双向通道已成为大势所趋,各地也在探索如何让公务员退出的渠道,由于牵涉众多的既得利益群体,公务员“出”口仍然难觅。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方盛举教授认为,昆明市之前提出的对公务员创业的奖励就是对公务员“出”口的一种尝试,实际上是对公务员自愿退出的一种收益补偿,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即使最高的20万元和公务员所享受的工资、退休金、劳保等收益比起来也相差甚远,而这笔钱同样是由公共财政进行支付。
就两者收益的差别,记者请人事专家简单算了一笔经济账,在昆明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工资每年在3万元左右,假设他从毕业后就在政府部门,工龄满20年后他应该还有15年左右的时间才到60岁退休,即使不算福利、保险以及以后的退休金等费用,政府也将支付其45万元左右的工资。
尽管这些措施看上去不错,但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长杨福泉还是把这个夭折了的公务员下海奖励政策形容成一个典型的“单体改革”,即对体系内部能产生良好的作用,但却忽略了它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杨福泉认为,决策人和旁观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掌握的信息不一,政府和公众对改革的理解程度、期望值也容易有所偏差,政府需要更多地从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以更加民生的视角来看待改革中方方面面的问题。
方盛举教授表示,表面上看,昆明公务员20万元下海奖励被叫停,是一场民意对政府公共政策的胜利,但它的背后,却是政府公共决策和公众民意间的错位。随着民主意识的提高和社会转型期带来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这样的错位和矛盾也将日益增多,双方迫切需要更加有效的沟通桥梁来相互理解和支持。
“改革总是要付出成本才能不断前进的,尽管会有所错位,政府的改革和公众的民意总体上都是一个方向,把问题放到这个大前提下,我们改革付出的成本就会越来越少。”方盛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