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疆飞来老房子照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9日07:28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新疆飞来老房子照片
新疆飞来老房子照片
新疆飞来老房子照片
早报拉开征集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活动7天以来,读者、网友纷纷投稿。车事、家事、房事,还有家里电视机、村庄、相片簿的小故事,激动的文字喜悦地叙述:改革开放三十年给普通百姓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一言一语,都是发自肺腑的心里话……

  来自新疆石河子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的胡仕良,连续两天向早报邮箱发来4篇文章和数张老照片。他的文章描写细腻生动,“我很小就住过地窝子,是在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通风性差。”一段贫穷的回忆后,胡仕良告诉我们,现在他家是90多平米的楼房,不怕刮风、不虚下雨,水、电、暖气齐全,比起地窝子,这日子比蜜还甜……

  改革开放三十年,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大家喜悦也感慨不已。截至昨(18)日,早报共收到30封来信,而新浪论坛文化漫谈里,征文也不断涌现。从这周起,征集活动期间,每周星期日,早报将登出这些征文和老照片,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那段难忘岁月。

  □新疆石河子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胡仕良

  30年:从地窝子到楼房

  记忆里,“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是七十年代,新疆兵团去招工人时说的一句口头禅。这样的日子,我在2000年终于实现了。什么可以表现改革开放?自己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最好的表现。

  1975年,我12岁,那时家家户户几乎都住地窝子。地窝子是在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通风性差。我家地窝子只有3.5米长,2.6米宽,除了取暖用的土块火墙外,就只能支一张床了,一家四口就在一个床上睡觉,我和弟弟睡里面,父母睡外面。

  冬天总是漫长难捱,到了夏天,父亲决定要再挖一个小地窝子,因为母亲要生了。那是9月23日,一大早起来,我们和父亲就开始挖小地窝子了,我们和父亲三人干了两天,才挖好了那间长2米多,宽1.4米的小地窝子。第三天,父亲砍了三棵死树扛回来,做小地窝子房梁,再用向日葵的秆子铺上,盖一层麦草,摸一层草泥,撒一层干土,再上一层草泥,就算房子造好了。父亲用土块、小木头和向日葵秆支起了床,铺了麦草和褥子,当晚,我和弟弟就在“新屋”睡觉了。那里很潮湿,还有一股子怪味,可能是没有天窗的缘故吧,房子里白天也是黑的。

  1976年,家里终于分上了一间平房,自此之后,我家的居住条件也越来越好,直到1999年年底,已经分配了一套90多平米的单位集资房。

  不过,因为房子是六楼,老人不方便,今年或者明年还打算购买一套90多平方米、三室两厅的一楼或者二楼,再把我家住房条件改善一下。

  30年前 那工资才叫跑不过CPI

  □卧龙

  参加工作之初,我一个月工资为42元。

  第一个月工资,我买了一双皮鞋,15元,超过工资的三分之一。一个月生活费省着吃也要15元,再买些必需品,就所剩无几了。

  八十年代中期,物价不算太高。同学到单位看我,我在单位食堂炒了一大盘鲜虾,才花了四角钱,大锅菜,带肉的两角钱,不带肉的也就一角钱。一天三顿饭加起来还不到一元钱。物价便宜,我仍感觉经济拮据,因为物价低,工资更低。42元的工资除吃饭,只不到30元。那时,买件衣服花20元不算高档,也就最低消费,但却要花掉我工资一多半。常常是还没什么感觉,就已囊中羞涩。每逢过节,花几十元给家中老人买点东西表孝心,往往要用掉两个月的纯收入,常常要几个月才能还清,经济不紧张才怪。

  八十年代末,物价忽上涨,鸡蛋涨到了4元多,面食也涨到了一元五角以上。虽说我那时的工资涨到每月91元,但却感觉经济更紧张了。平时连鸡蛋都舍不得吃,买一件衣服要犹豫好久才能下决心。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几年,好在以后几年,物价没再上涨,而工资在小幅度上涨,到了1994年,我的工资已经涨到600多元了,紧张的生活总算得到些许缓解。

  2003年以后,工资开始大幅度上升,特别是2007年,单位实行阳光工资,我的工资一下突飞猛进。去掉衣食住行的所有开支,每月还能略有节余。每年还能外出旅游一两次。这在过去,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20年前我买一双皮鞋15元,用了我工资的三分之一还多。鸡蛋30年涨了近3倍,猪肉是涨价幅度最快的,近一年时间就翻了一番,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0倍。生活必需品比1989年的物价高不了多少,而工资收入却比1989年提高了近40倍。

  “丑幺妹”变“晃眼美女”

  □成都市成华区跳蹬河成都热电厂郑富慧

  上世纪80年代第一个春天,托改革开放的福,我接到了由县城调往丈夫所在的省城成都工作的调令。亲友们都替我高兴,忙碌地为我准备行装。一家人拿着布票四处换,终于给我弄了三件新衣服——这是当时很“奢侈”的事,因为一件衣服该穿九年,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嘛!随后几年,布票废除,工资增长,我添置了几套衣物,但都价格便宜,色彩灰暗而老套。

  80年代中期,爱美的小曾成为了我邻居,在她带动下,我“咬牙”买了件缝着有机玻璃大纽扣的呢子大衣。心直口快的学生家长贾大姐摸着我那漂亮的纽扣道:“你们当老师的就是应该穿漂亮点,我那两个娃儿都说,郑老师多有学问的,就是穿得有点土。”我吃惊不小,真想不到着装这么影响我的形象。

  观念随着收入增加悄然改变。90年代初,在“服装顾问”小曾极力怂恿下,我花100元钱买了套紫罗兰女式呢套裙。买回家后便有些后悔:花这么大一笔钱不说,这么紧身的衣服,这么鲜艳的色彩,怎么好意思穿出门?放置了好一阵,在众人的鼓动下,把心一横,穿上衣服。进学校时,飞快闪进办公室,再也不敢出来了。同事们都真诚地夸我这一身穿着得体、漂亮。到了给学生上课时,我还怕见学生,磨磨蹭蹭地来到教室,不料“哗——哗”地响起学生们的鼓掌。

  又是十多年过去了,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着装有了更高要求。如今的我是打开衣柜,看着那四季分明,色彩缤纷的衣物感叹“没有可穿的衣服”,尽情地享受着“女人的衣橱里永远缺一件衣服”的烦恼。

  一天,姐姐请她的亲家到家里来玩,第一次见面,我穿着整齐地走进客厅和他们打过招呼就进厨房。不想,姐姐那生性爽朗的亲家母称赞我:精神、漂亮。一向以家中唯一美人自居的老姐为捍卫美女队伍的纯洁性,向亲家母解释道:“其实幺妹长得很丑,俗话说‘人是桩桩,全靠衣裳’,她就是衣服穿得漂亮一点,晃眼一看……”

  哇噻!我这个“丑幺妹”,历经几十年风雨,今天终于成长为了“晃眼美女”,我很高兴,也很满足。

  追逐电视30年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橡胶厂宿舍 彭思信

  年轻时喜欢时尚,只要是喜欢的都追。我初次看电视,还是在1976年毛主席逝世时,为了观看追悼会的实况,厂里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当时,我就想,攒起钱来先买电视机。80年代初,生活还非常清苦,电视机刚流行,大都是企事业单位在买,一律是黑白的。可我喜欢,就勒紧裤腰带,为攒钱三年不知肉味,幸好淄博电视机厂生产黑白电视机,我托上人花360元买了一台“双喜牌”黑白电视机,电视机拉进家时,门口围着好多人,有同事,有朋友,有邻居——还有领导,许多人没有见到过电视机,都想先睹为快。

  到了夏天,干脆把电视机转移到院子里,大家边乘凉边喝茶边欣赏电视边聊天,一时间,一院子的欢声笑语,我心中就有一种优越感。那年电视台热播《上海滩》,我们家晚上真成了个电影院,朋友、同事、甚至领导,都来我们家看电视。

  不久,电视机普及了,家家有了电视机,来我们家看电视的人才越来越少。

  此后,我家又用上了21、29寸的彩电,直到如今。退休后,本想29寸那台彩电就能陪伴一生了,去年儿子获奖,得了一台50多寸的液晶大彩电,送给了我们,于是我们的电视又更新了。我跟老伴的兴致不同,为看什么节目直拌嘴,我干脆买来一台电脑,如果有矛盾就干脆上网。

  每每客人来我家,看到又是彩电又是电脑,直夸我思想先进,人老了还在追时髦。

  人老为什么不能追时髦?过去穷买不起,现在富了,为什么不能追时尚呢?

  你的故事

  我们一起分享

  改革开放30年征文活动

  早报与新浪网联手征集,在新浪博论坛“文化漫谈”推出:“漫谈三十年:齐述30年生活变迁。”参加征集活动的读者请进入新浪论坛(http://bbs.sina.com.cn/)点击进入:“漫谈三十年:网友讲述真实生活变迁”,即可在里面发帖,留下你的故事和照片。

  早报征集的电子邮件请寄:tanxiao-juan520@yahoo.com.cn

  请附上本人生活照一张,留下你的电话号码,以便联系。早报记者 谭晓娟 实习生 曾燕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