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双语”教育在新疆“遍地开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9日16:20  环球时报
“双语”教育在新疆“遍地开花”
双语幼儿园

“双语”教育在新疆“遍地开花”
双语幼儿园教学

  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

  “双语”教育在新疆“遍地开花”

  本报赴新疆特派记者 段聪聪

  “我叫艾力。我是维吾尔族小男孩。我6岁了。我喜欢吃香蕉。我长大想当医生,因为可以给小朋友看病。”这是新疆喀什市伽师县“双语”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做口语训练。十几个小朋友围坐一圈,踊跃地举起小手要在大家面前做自我介绍。在这所“双语”幼儿园里一共有1300多名儿童,其中维吾尔族儿童占87%。以前少数民族儿童只有上到小学三年级才开始学习汉语,而现在“双语”学前教育在南疆这个小县城“遍地开花”。“双语”教育大大地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正在铺就他们美好的未来之路。

  大力推广“双语”教育

  喀什市的伽师县是典型的南疆县城,这里的居民以农民为主,98%是少数民族同胞。这里的孩子大多上民语系学校,家里和周围的语言环境也是以维吾尔语为主。居住较为偏远的维吾尔族孩子有可能从来没见过外族人。自从2004年自治区大力推广“双语”教育以来,少数民族孩子现在可以从4岁就进入“双语”幼儿园接触汉语了。截至目前,伽师县从县城到乡镇、村子都有了“双语”幼儿园。4—6岁儿童学习汉语的比例上升到了40%左右。

  以前新疆的学前教育在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只有县城有幼儿园,而且规模也不大。到了上学的年龄,新疆各地的家长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进入汉语系学校还是民语系学校。目前,当地学生现在仍然以上民语系学校为主。民语系学校一般从小学 3年级开始开设汉语课,每周四节。如果少数民族的高中毕业生考新疆内的大学,还需要接受一年预科教育,这一年里只学汉语。如果上内地的大学,他们就必须接受两年的预科教育。

  “双语”教育改变孩子们的生活

  《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伽师县乡级“双语”幼儿园恰好就在今年8月27日发生袭警事件的克孜勒博依乡。据幼儿园园长崔珂介绍,幼儿园的学生已经从一开始的几个孩子,发展到现在的270个。别看这是个乡级幼儿园,里面设施一应俱全。有上课的教室、宿舍、舞蹈室、生日屋、手工房,还有摆着各种大型玩具的游乐场。

  这里的孩子年龄在3—6岁,以维吾尔族为主,他们刚来幼儿园的时候一句汉语都不会,老师就按照统一配发的教材,从“爸爸、妈妈”这些简单的词入手,配合游戏教维吾尔族孩子们学汉语。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小班的小朋友已经可以说自己的名字、爸爸妈妈的名字了。大班的小朋友则会念古诗,认识汉语拼音,听得懂汉语的动画片了。

  在南疆的农村,由于地少人多,经济欠发达,家长忙于农活和做生意,往往无暇照顾年幼的孩子。这些学龄前儿童每天就在田边地头与泥土为伴。有了“双语”幼儿园,孩子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除了免费的午餐和晚餐,午睡起来还有点心。对于出生于农民家庭的儿童,上“双语”幼儿园的费用是全免的。

  崔珂园长说,家长们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做操、跳舞“高兴得不得了”。少数民族群众越来越认同这所幼儿园了。好多住在几十里外的维吾尔族家长坚持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来学汉语。夕阳西下的时候,十里八村的维吾尔族家长们赶着驴车,骑着摩托来接孩子,成了这里一道新的风景。

  伽师县还有一个占地面积达100亩的新“双语”小学,有1000多名学生,校长就是该县教育局副局长蔡秀梅。蔡校长回忆说,刚办小学的时候,他们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环境艰苦、条件简陋,家长们持观望态度。不过现在已大有改观,家长们还是被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双语”教育的成果说服了。孩子们上过“双语”小学后,家长们发现孩子变了。平时不听话的,和爸妈吵架的,瞎闹的,都变乖了。孩子们回到家自觉地做作业,还帮家长做事情。除了学习汉语,孩子们还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和田县农村采访时,记者在路边遇到了小女孩热罕古丽。她今年9岁,上的也是“双语”班。她妈妈米日古丽初中毕业后就结婚生子,没学过汉语,现在一句汉语也不会说。而热罕古丽已能用汉语与记者进行简单的交流。不懂汉语,大大限制了米日古丽的脚步,虽然她也非常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但到现在还没有走出过和田。她对女儿的期望就是学好汉语,将来能有机会到北京读大学,这样她也能顺便看看北京了。

  民语系学校纷纷开办“双语”班

  在全疆推广“双语”教学后,民语系学校里纷纷开办“双语”班,汉语教学不仅在开设年龄上比以前早,课时增多了,而且用汉语授课的课程范围也比以前扩大了。除此以外,一些地区还开办了专门的“双语”小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所有课程用少数民族母语开设,同时加授汉语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在“双语”班和“双语”学校可以选择三种模式进行“双语” 教学。一种是理科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其他课程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第二种是民族语文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音乐等课程中涉及民族传统音乐和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用少数民族语言讲授,其他课程使用汉语授课。第三种是全部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语文课。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任何一种模式。

  据自治区教育厅的统计,截至去年,学前和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总数为237万,中小学是219万,学前18 万。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接受双语教育的人数达到47万,占19.95%。总体来说,学“双语”的学生数量在增长,家长也愿意选择有“双语”班的学校。

  消除差距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自治区“双语”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戴翔说,由于历史、地理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教育水平上存在差距。消除差距是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共同的愿望。近几年来,国家、自治区、地方各级财政都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扶持我区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和田地区一位维吾尔族青年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通过汉语学习,接触了我国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之后,才知道原来天下还有一种大爱,更加深了对祖国与中华民族的认同。这种大爱,让人一跳出了狭隘的民族观、宗教观,树立了天下观。

  西尔艾力是伽师县教育局“双语”教育办公室主任,维吾尔族人。他从小就在“民考汉”学校学习,在中专学习的又是汉语语言翻译专业,毕业后还在民语系学校里担任过汉语老师。西尔艾力说:“我自己懂汉语和英语,这就让我比周围不懂汉语和英语的同龄人能更多更快地接收信息,这对我很有帮助。学习语言也是互相了解,接触不同文化的过程。各民族的人相互沟通多了,也就更能相互理解。”

  “双语”教育仍有些困难

  近几年,一些民族分裂分子把目标对准了儿童。他们打着宗教的旗号给这些年幼的孩子灌输极端宗教和民族分裂思想,而且一些民族分裂分子还恶意攻击“双语”教育。戴翔认为,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是自然的选择,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应该跟上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步伐,这就需要扩大交流,而交流必须有平台,中国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少数民族生活在多民族大家庭里,对国家的通用文字不做了解如何生存?不懂汉语,就走不出新疆,更别说走向世界了。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并不是边缘化本民族语言,因为中国的宪法规定,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享有平等权利。

  尽管“双语”小学已取得很大成绩,但蔡校长认为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和干部的意识不到位仍是普及和推广“双语”教育中的最大困难。在民族和宗教气氛相对浓厚的南疆大力宣扬学习汉语,蔡校长也担心,自己会受到民族分裂分子的袭击。

  新疆需要“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

  新疆的未来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早在上世纪80年代,自治区的一位领导巴岱就提出了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新疆的“双语”教育也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逐渐蓬勃发展起来的。戴翔认为,新疆未来需要的人才也是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他们应该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新疆大力推行“双语”教育的要求也是让广大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汉语学习,最终成为“民汉兼通”的人才,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服务。蔡秀梅说,新疆未来需要的少数民族人才首先要会讲汉语,这是作为中国公民必须掌握的语言。其次,要会讲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第三,就是要爱国。学校教学楼的入口处挂着一幅标语,上面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热爱祖国。”蔡秀梅欣喜地让记者看孩子们为国庆制作的板报,她说,“我时常会为孩子们的行为感动。”

    兵团人戍边生产两不误

    中亚,透过新疆看中国

    分裂活动难挡喀什繁荣

    见证一个真实的新疆

    新疆没有不安全的感觉

    新疆,从亚洲腹地到开放前沿

  更多精彩内容阅读登录环球网(www.huanqiu.com)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新疆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