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剑波研究员认为,1998年我国曾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拉动内需,其走向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效率比较低,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不赚钱,没有足够的收入覆盖成本;二是不可持续,通过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如大江大河治理、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只能带来短期效果,不能成为经济长期增长的火车头。从目前的全球经济看,启动中国国内消费需求确实已经成了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中国的消费需求能不能保持稳定增长,能否成为拉动GDP增长的火车头,确实已关乎全球经济的前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的数据,中国总人口约13亿,农村人口如果加上县域城镇人口,约为10亿人。要扩大内需,增长潜力最大的就是县和县以下区划内的这10亿人口。
近年来,中国的消费需求有所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介绍,2007年在全年经济增长11.4%的数字中,2.7个百分点是出口拉动,4.3个百分点是投资拉动,4.4个百分点是消费拉动,消费拉动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排在首位。
“可以想象,如果本世纪中期我国城市化水平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即城镇人口占到70%左右,大约有6、7亿农村人口要转为城镇居民。如果这6、7亿新增城市人口的消费水平跟我们现在城市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一样,那对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消费电子等产业的拉动作用将是十分巨大的。” 陈剑波说。 如何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日本经济媒体《日本经济新闻》评价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社论称,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以农村改革为全会主要议题,反映了农村问题已变得极为重要。要刺激消费,占中国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发展必不可少。
“要预测中国经济能否实现由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的转变,农村改革的动向值得关注。要启动内需,提高农民收入是关键;而要在新形势下提高农民收入,统筹城乡改革则是关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道。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对媒体表示,2007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140元,和2006年相比增加了553元,从农民收入增长的绝对额来看是历史上农民增收最多的一年。增幅扣除了物价指数之后和2006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9.5%。这是自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尽管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较从前有所增长,但欠发达地区贫困现象依然严重。有学者认为,如果实施国务院扶贫办草拟的新扶贫标准调整办法,以人均年收入1300元作为贫困线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将有8000万。
“这次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六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之一就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王小映说。
此外,陈剑波提出,要启动内需,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也至关重要。 “农民养老、医疗、住房要有保障,子女要能享受到比较好的教育,心里对未来基本生活保障有底,在这种情况下才会花钱。而要做到这些,必须要考虑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农民要跟城里人一样,有稳定就业、有住房、有社保;同时,也需要对一系列农村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比如全会提出的,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陈剑波说。
对于农民土地问题,陈剑波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土地具有财产功能,其财产属性能否体现出来,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如果农民进城变成了市民,身后这块财产依然给保留着,他就可以把土地流转出去,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还可以获得一些收入;同时,土地对农民来说,也是最后的保障线,可以让他们对消费支出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