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58万年前洒在南京的第一滴人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0日02:33  现代快报

  今日南京,有七百多万人口。在街头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有多少人是正宗的老南京?人类的足迹,是何时出现在南京大地的?谁是南京最早的居民?他来自于哪里?随着时代的变迁,南京人的“血统”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她就是南京人最早的老祖母吗

  58万年前,在现在的南京江宁境内汤山,阳光透过郁郁葱葱的树叶缝隙,将斑驳的影子洒向地面的落叶。折射出星星点点光亮的叶面上,却赫然映着殷红的血迹。这是谁的血,滴落在丛林里?是普通的野兽,还是……

  是的,这是人类的鲜血。在即将进化到智人的前夜,这些血液从一名孤独的二十多岁的女性头上流下。她为什么会受伤?她的同伴都是谁,在她受伤时,他们又在哪里?没有人知道,这也许永远是个无法解开的谜。但是,根据考古发现,我们知道,破损的头皮使她成为世界上首例骨膜炎患者,并让她的脚步终止在今天南京汤山附近。58万年之后,人们在一个积满了鬣狗粪便化石和其他动物残骸化石的洞里发现了她的头颅。

  她是谁?她是否就是我们南京最早的居民呢?

  被发现的第一位南京人是混血儿?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许汉奎,是当年汤山猿人头骨化石的发现者之一,他告诉《发现周刊》记者,这个最终因骨膜炎而死的汤山猿人,确实是南京已知最早的人类。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在她之前,这片土地上就没有人生活过呢?许汉奎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认为,在汤山猿人之前,肯定有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只不过还没有发现他们活动的遗迹而已。

  考古学家们仔细研究了这例女性汤山猿人的头骨,结果发现她和现在的南京人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她的鼻梁很高,看起来不像个亚洲人,倒像是欧洲人。因此,有人就认为,很可能早在58万年前,甚至更早以前,就已经有西方的远古人类迁徙到了中国境内,与本地的族群融合后,从而产生了汤山猿人,因此她具有“西方血统”,是个混血儿。事实真是如此吗?

  许汉奎告诉记者,人类为什么会长高鼻梁,那完全是为了适应气候的因素。居住地比较寒冷的居民,为了减轻寒冷的空气对肺部的刺激,所以鼻梁高一些用来预热空气,让吸进去的气儿不太寒冷;居住在热带的居民,因为天气炎热,为了更快散热,所以鼻梁低些。而58万年前的南京,气候寒冷,因此,汤山猿人鼻梁高就不奇怪了。

  同时,北京古人类研究专家张银运也认为,仅凭鼻梁高就断定汤山猿人具有西方血统是错误的。其一,汤山猿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58万年,那个时候无论从哪个方面都非常落后,欧洲人不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迁徙。其二,据考古发现,同时期的欧洲古人类的鼻梁并不高。而100万年前的中国境内的湖北郧县人以及20万年前的安徽和县人的鼻梁就很高。换句话说,中国境内的古人类在当时鼻梁都比较高。据此,专家们推测,甚至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前的北京人也是高鼻梁。只不过受到当时认知的限制,在复原北京人头像时,就依据现代东方人的面貌特点还原成矮鼻子了。

  汤山猿人考古留下的谜团为何至今未解

  那么,这名女性汤山猿人又是怎么出现的呢?她是汤山的原住民吗?

  许汉奎介绍说,有一种可能,汤山猿人来自安徽。现代考古发现,早在240万年到200万年前,安徽繁昌一带就已有古人类活动的迹象。随着岁月的变迁,其中的一支可能就来到汤山一带,在这里居住下来。

  如今的汤山葫芦洞,还留给了我们一些谜团,比如洞內沉积的大量泥土层未清除到底,也不知还有多深,其中是否还隐藏着其他化石?该洞是猿人生活遗址还是鬣狗窝?若是猿人的生活遗址,那为何不见有生活过的痕迹?至今为止,汤山猿人头骨化石发现已有15年了,这些谜团为什么还没有解开?

  《发现周刊》记者询问了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技处蔡华伟处长,蔡处长告诉记者,由于科研经费和科研力量的限制,汤山古人类遗址的考古工作一直没有新的突破。

  汤山猿人之后谁是南京的住民

  在汤山猿人之后,出现在南京古人类历史上的是北阴阳营人。这漫长的几十万年间,有别的古人类活动吗?许汉奎告诉记者,暂无考古发现。他认为,如果这期间没有十分严重的外在环境变化,出现在五千到六千年前的北阴阳营人和汤山猿人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但也有一种可能,就是这期间确实没有古人类在南京活动。因为,那时的人类活动是非常具有流动性的,汤山猿人很可能在不久之后就离开汤山,寻找更适合生存的居所去了。

  许汉奎告诉记者,北阴阳营人当时是在南京大学教工宿舍,即当年明朝“鹰扬尉(读yu,编者注)”驻地发现的,因为老百姓口口相传,所以叫成了阴阳营。根据考古发现,北阴阳营人对花石子比较偏好,因为在死者的口中和身边都发现了花石子和玛瑙石,这可能就是我们现在南京人比较喜爱的雨花石。

  与北阴阳营人同时期,大概5500-6300多年前,在今天的高淳薛城,也生活着一群原始居民,这里也就成为南京最早、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大的原始人聚落遗址,是南京最早的古村落。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王志高介绍说,在今天的考古发掘中,薛城遗址分为上下两层,它的上层与北阴阳营遗址二期的时代大致相同。同在南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活,再加上高淳到鼓楼的距离也不是遥不可及,因此他们学会了“串门子”,开始有了一些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约到了夏朝时期,南京土地上又出现了一群人,我们后人在他们生活过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炼渣,说明了当时青铜器时代的曙光已经出现。他们生活的地方就在江宁的汤山,那里有一处地名叫点将台,因此考古工作者就称他们为点将台人,他们的文化为点将台文化。

  在孙权定都建康之前,南京地区还生活过湖熟人、勾吴人,于越人、楚人、秦人、中原汉人。他们成为当时南京舞台上的主角。历史中那些被遗忘的南京居民的面容,逐渐在我们眼前清晰起来。在这之后,在南京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他们都从哪里来,又演绎了怎样精彩的故事?

  南京曾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都市?

  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胡阿祥教授告诉《发现周刊》记者,南京的兴衰起伏完全可以从人口数字的变化窥出一二。

  胡阿祥以500年为一个断面进行了分析:比如西汉末年的公元元年时期,南京今天六城区范围的人口大约是一千户,按一家五口人计算,共五千人。到了公元520年左右,梁朝最繁荣时期,金陵城中有人口28万户共计140万人,包括首都的士兵和工匠。这28万户属于国家控制的,缴纳徭役赋税的那些人口,这个数字是很可观的,还不包括流动人口,而当时金陵城的面积还不到现在的六分之一。这是宋代史料中记载的,很多学者对这个数字表示怀疑,但史籍确实是这样记载的。也就是说,经过五百多年的发展,南京真的成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都市。然而到公元1000年,再切一个断面,那时南唐刚刚被灭,人口只剩3万多户。到1500年的时候,南京是明朝的陪都,人口数字是二十多万户,一百来万人。

  胡阿祥告诉记者,今天我们南京人口最初的基础,来自于孙权在南京建都之后的人口涌入。

  胡教授认为,历史上人口的迁移多半是两种性质,一是由政府和官方组织。这是发生在统一王朝时期,政府出于前瞻性的考虑,将人口集中迁移至人口较少地区,按照当时移民的原则,就是把人多田少地方的人迁移到人少田多的地方去,垦荒种地,发展生产。另外一种便是个体行为。在兵荒马乱之际,个人出于安全因素考虑,向安定之地迁移。

  那么,南京历史上有没有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呢?如果有,是属于政府行为还是老百姓个体行为呢?

  “丧家犬”带来70万北方人立足南京

  公元316年,黄河流域陷入一场大混乱,因为当时匈奴攻破了长安,西晋被灭了。于是,王、谢等大族,就拥着西晋皇族司马睿来到南京,建立了东晋。在那之后,北方有大量“移民”逃到南京。也从那时候开始,南京成了移民城市,南京的人口格局也为之一变,到处都是当官的,达官贵人、官府家眷比比皆是。

  据说司马睿到南京住了一个多月,江东的豪门士族视他为“丧家犬”,无一人登门,都抱着冷淡观望的态度。谋士王导极为忧虑,就策划了一幕为司马睿树立雄威的活剧。

  在一个节日里,建康城上至豪门士族,下及平民百姓,成群结队来到九曲青溪之滨。突然,浩浩荡荡大队人马来到水边,前有仪仗开道,左右有卫队护驾,司马睿大模大样地坐在轿内,大批北方有声望的士族毕恭毕敬地随行。这一派皇帝出巡的架势,被江南士族的代表人物顾荣、纪瞻等远远窥见,无不惊愕,想不到名不见经传的司马睿在北方士族中竟有如此崇高的威望,于是相约前来拜见。司马睿从此在江南士族中赢得支持,政权日渐巩固。

  胡教授告诉记者,这就是南京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移,此时南渡至长江流域的北方人总数约70万。

  朱元璋23万军队加46万随军家属使南京成为一座兵城

  到了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之时,将相当数量的原金陵居民迁往云南边疆,又从浙江、江西、湖广等地移民“填实京师”。那时,南京城内外来移民将近一半。

  朱元璋时期的移民,分为四个群体。

  第一个群体是政府官员及其家属,总计有2万余人。

  第二个群体是京师驻军。洪武时期京师驻军是调自全国各地的,因此每次的调防,即为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运动。依据明律所规定的随军制度:凡往南方戍守者为北方人,赴北方当兵者为南方人,士兵妻子千里前往戍地,所需费用不低,容易形成社会问题,最后改由政府出资,家属随军制度得以建立。驻守京师的23万士兵,若以每人一妻一子计算,则京师军籍移民便高达69万人。

  第三个群体是匠户差役。南京成为首都之后,皇室与中央政府机关需要大量劳动力以供差役,因此在洪武初年,明太祖即从浙江诸府调人前往京师,以解决劳动力的不足。

  第四个群体则是富民。为了使京师繁荣,并加强对富民的控制,朱元璋名义上要从中选官,迁天下富民到南京。

  湘军屠城使南京人口骤减50万?

  第三次人口迁移发生在曾国藩带湘军攻破时为太平天国首都的天京,大肆屠城之后。

  1864年,湘军攻入天京后,杀害数十万人。太平天国强盛时,南京最多有100万人,可屠城之后10多年,到光绪登基时,南京只剩不到50万人!

  《南京掌故》的作者,南京地方志专家陈济民告诉记者,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清廷已日薄西山了,许多人劝曾国藩自立为帝。但曾国藩没想这么做,为避免嫌疑,他还主动解散了湘军。还有一种说法,便是曾国藩之所以解散湘军,是为了赖掉拖欠已久的军饷。

  被解散湘军中的高级军官,携带着抢占的金银财宝返回原籍,而大部分士兵则留在了南京,找一个女子成家,做做生意,养家糊口。还有的本来回原籍的士兵沿途停留下来,就地居留。

  日军大屠杀后南京人口再次洗牌

  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后进行南京大屠杀,30多万居民和军人惨遭屠戮。屠城使得人口急剧减少。日军进入南京之前,蒋介石闻风而逃,跑往重庆,南京方面许多上层人士也举家迁往重庆,南京市民或乘船西上或渡江北上自主向外地迁移,前往各地避难。南京的人口数量锐减,仅剩30万人不到。

  据陈济民介绍,汪精卫政权在南京建立后,南京的局势渐渐平稳,许多外省移民大量涌入。1946年,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大批随从人员以及重庆的上层社会人士及其家属跟随而至。这可以算做第四次大规模移民。

  不过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蒋介石逃往台湾,他不仅带走了大批的国宝财物,还带走了居住在南京的许多国民政府官员和他们的亲属。从此,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南京的人们,隔着海峡,两两相望。

  真正的“南京人”流落何方

  当外地的人口不断地向南京移民的时候,祖祖辈辈生活在南京的一些人却离开了南京,奔赴他乡。在今天的贵州,生活着一批“龙家人”,他们又被叫做“南京人”。他们与南京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胡阿祥教授告诉记者,顾名思义,这批“南京人”在七百年前就是正宗的南京居民。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元朝在云南的残余势力梁王不愿受明朝统治,朱元璋招降无效,只得派大军征讨。此后,为了加强统治,明廷就在云贵地区推行屯田制,镇守滇地。一批“南京人”就是在这时,以军屯、民屯方式留守下来的。

  燕王攻破金陵后,传闻建文帝败逃贵州。朱棣当上皇帝,对忠于建文帝的臣民大肆搜捕杀害,幸存的臣子及其眷属为了生存,纷纷逃离南京,往贵州方向寻找建文帝下落。臣民们辗转流离,历尽艰辛进入贵州,却找不到建文帝的踪迹,这些人进退维谷。值此危难之际,在朱元璋时期进入贵州的中曹蛮夷长官谢石宝找到他们,先后入黔的“南京人”于是相互认同。之后便分散各地,与各民族交错杂居。

  贵州境内历来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南京人”分散居住后,常被当地人欺负,再加上要躲避军队的追捕,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南京人”与贵州境内的土著“龙家”合姓联盟。为了生存,“南京人”不得已隐去原来的面貌,对外自称“龙家”,才得以隐蔽生存下来。

  今日南京为何仍有移民热

  南大胡阿祥教授认为,现代的南京仍然在不断地移民。但是,与南京历史上前几次移民相比,寻找就业机会、寻求更高期望收入,是这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也是与其他时期人口迁移最大的不同。

  据2007年底的人口统计资料,南京人口已有741.3万,还不包括部队驻军和大专院校的人口数。来宁务工人员以及大专院校毕业后留宁工作的学生也成为南京人口增加的生力军。根据警方提供的数据表明,在“新市民”正以每年超过30万的速度不断涌进南京城的同时,他们中的许多人正式落户南京,成为市民。胡教授认为,随着南京经济的发展,这场人口大迁移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去。

  原来,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个移民的城市,南京人其实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尤以北方人居多。正是他们,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南京文化。

  本版主笔 见习记者 张荣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