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1日08:05  深圳特区报

  

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花农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本报记者 邱海彬 梅戈 摄(资料图片)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对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这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是本世纪前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因此必须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必须看到,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低,不全面,不平衡,差距主要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目前,农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最近两年农民收入虽然增加较多,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最为突出的矛盾;农村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不少地方的农业生产仍然主要依靠畜力和手工劳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与城市的差距很大,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差的问题相当突出。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胡锦涛同志也强调:“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快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近年来,党中央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有效措施,尤其是以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这就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抓住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

  加快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是继续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迫切需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经济发展中的大起大落,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加快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发展好农村经济,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农村经历了土地承包、税费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变革,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长达20多年的稳定高速发展。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农业综合生产水平不高,与支撑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如果这种局面不能根本改变,就很难适应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很难持久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优质化、多样化供给,很难长期有力支撑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加快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实质是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大变革,是对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再调整。这一变革,将努力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建设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农村新社区,改变农村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也将进一步提升和满足农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利益,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进而为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提供持久的动力。

  加快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迫切需要。农村的落后,首先是经济和生产力的落后。离开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农村的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就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将发展生产摆在首位,着力形成生产发展新格局,努力使农业农村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才能为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总体上仍然是靠天吃饭,手工劳动仍占不小比重。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稳定增产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还不高。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一年生产的粮食、肉类、水果等农产品的数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人均占有的粮食、肉类等主要农产品数量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农产品市场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巨大挑战。我国农业资源约束增强,物质装备落后,抗灾能力较弱,劳动生产率低,组织化程度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必须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以解放和发展农村劳动生产力为重点,大力提高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努力使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通过加快农村改革发展,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科教兴农,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深刻把握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关键在于全面把握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深刻总结农村改革发展30年取得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时,认真分析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从三个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重要方面,确立了我国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对于推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方针原则,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主要是指物质层面,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指精神文明,而管理民主则属于政治文明范畴。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1世纪全面小康社会的农村,是实现现代化的农村,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包括全面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总体布局。这一总体目标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概括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搞好新农村建设,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树立典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影响、辐射作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整体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覆盖面。要真正做到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保障,是打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基础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调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形势、新任务顺势而为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针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而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则直接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如果农业现代化搞不上去,不仅会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势必会拖工业化、城镇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因此,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抓住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又适应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打开了广阔前景。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科学分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做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是一个立意高远、内涵深刻的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思想认识和政策取向上的进一步升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并对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作出了部署,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推动我国由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现代经济社会形态转变。

  总的来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总体思路,切合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完整表达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内在联系,为凝聚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30年的深刻启示

  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刻,我们党认真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30年的伟大实践,对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部署,深刻体现了我们党的高瞻远瞩和战略眼光,给我们带来许多深刻启示。

  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迫切要求。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大力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列宁指出:“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发现群众的创造、集中群众的智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实施的每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无一不与激发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创造活力密切相关,而这些举措的成功,无一不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的结果。比如,创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最适合我国当前农村生产力水平的经营形式,废除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问题,促进了我国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和大发展。在此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是中国农民又一伟大创造。所以,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农村改革的时候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他又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很多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有点功绩的话,就是中央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取消一切限制农民创业的政策规定,革除一切束缚农民创业的体制弊端,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在市场准入、融资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各类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促进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充分证明,农村的改革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抓住这个重点,就能掌握整个改革开放的主动权,就能带动我国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农村的经营体制、投资体制、金融体制、流通体制等还存在很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问题,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还有不适应甚至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必须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只有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才能激发农村自身活力,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是要落实好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尊重和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改革发展的积极性,让农民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推进体制创新。总之,我们要通过农村的改革发展,进一步积累改革经验、完善改革措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