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一位拥有红顶商人的影响力,但却拒绝红顶商人光环的企业家;他支持国家统一,他的政治观点十分鲜明,没有随着岛内政治风向倒来倒去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宗荣发自北京 白手起家,创造奇迹缔造了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台塑王国”;
心系中华,两次发表万言书,批评陈水扁当局一意孤行主张“台独”可能为岛内民众带来灾难;
游走两岸,不仅被大陆视为台商领袖、两岸交流的先行者,同时也成为岛内蓝绿阵营争相拉拢的对象……
王永庆就是这样一个总是创造着神奇的人。在台湾富豪排行榜上,他以68亿美元排名第二。作为台塑集团创办人,他被誉为台湾“经营之神”。10月15日,王永庆在美国新泽西州病逝,享年92岁。
“能为整个民族做几件重要的事,一生也算没有白活”
在一次访问大陆的演讲中,王永庆的一番感慨,流露出他浓浓的中华儿女赤子之心
《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有句话叫“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说的是当年楚国的先民穿着破衣、拉着柴车,开垦山坡林地创建楚国的经历,并在期间表现出积极进取、革故鼎新、开放融合、至死不屈的文化精髓。这种精神,正是王永庆一生为台塑集团开疆辟土、为两岸经贸交流奋斗不息的真实写照。“没有他,两岸关系要缺乏很多精彩。”香港中评社10月17日发表评论说。
王永庆1917年出生于台北县一个贫苦的茶农家庭。15岁,由于家里供不起他继续念书,王永庆小学毕业即到嘉义一家米店当学徒;16岁,勤奋的王永庆带着父亲借来的200元钱自己开办米店,踏出了当老板的第一步。
1954年,37岁的王永庆与别人合作筹措50万美元,创办台湾岛内第一家塑胶公司。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的台塑集团已经发展成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名符其实的“台塑王国”。目前台塑集团的资本额达新台币24623.97亿元,员工超过9.5万人,触角遍及塑化、纺织、石化、电子等行业,集团下挂牌公司达10多家。
从不名一文的米店学徒到首屈一指的亿万富豪,从不识“塑料”二字的“门外汉”到声名显赫的“塑胶大王”,王永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精神传遍全世界。曾经采访过王永庆的资深媒体人言吾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认为,俭朴而又勤奋的王永庆,就是“台湾奋斗精神”的代名词。
“我今年已经75岁了,若能为整个民族做几件重要的事,这一生也算没有白活,就算血本无归,又何足惜之!”在一次访问大陆的演讲中,王永庆的一番感慨,流露出他浓浓的中华儿女赤子之心。
“如果来两三个王永庆,两岸事情就好办了!”
1989年政治风波后不久,王永庆首次密访大陆,邓小平亲自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会见了王永庆
1989年11月30日,王永庆首次踏上大陆的土地,提出在大陆投资建立一个大型的、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的石化工业特区。而这个曾经被简称为“901工程”的“海沧计划”,正是他“为中华民族做的几件重要事情”之一。
早前在国台办前经济局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牵头安排下,原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研究员黄德海从2004年开始长期追踪研究台塑集团和王永庆,每年都要来台湾一到三个月进行驻点采访,是两岸唯一得到台塑集团支持进行全面采访和贴身观察的学术团队。如今已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教授的黄德海,在《筚路蓝缕——王永庆开创石化产业王国之路》一书中,首次披露了那段发生在90年代初两岸争取“台湾经营之神”的秘史。
“如果来两三个王永庆,两岸事情就好办了!”1989年政治风波后不久,王永庆首次密访大陆,邓小平亲自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会见了王永庆。会见结束后,邓小平邀请王永庆共进晚宴。王永庆委托能讲一口流利“国语”的女儿王瑞瑜代为致词。1990年1月11日,王永庆再次飞抵北京,拉开台塑投资大陆的序幕。黄德海教授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经过实地考察,王永庆决定在厦门海沧斥资70亿美元。至此,“海沧计划”的实施蓝图正式浮现。
但当时岛内对台商赴大陆投资限制十分严格。王永庆秘密赴大陆考察曝光,引起台当局不满。当时的台当局领导人李登辉多次要求彻查王永庆的产业,甚至威胁如果签署“海沧协定”,将停止台塑三家母公司的股票交易。
“一些政治问题我不知道,也不能替台当局讲什么话,就只好不做。”1991年10月,王永庆在台湾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明了对“海沧计划”的态度。他认为“海沧计划”是否实施,取决于台当局的态度。1992年11月6日,王永庆“海沧计划”被迫紧急刹车。
“某种程度上来说,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两岸在台湾解严后迅速建立起紧密的经贸联系并逐步加强,王永庆功不可没。”黄德海教授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如是说。而台湾《联合晚报》也发表社论认为,两岸关系解冻时,王永庆已经70岁,但他毫不迟疑,积极规划开拓大陆的生产机会。虽然因为无法控制当时两岸的政治风向变化,“海沧计划”无法顺利进行,但王永庆睿智的战略眼光与气魄,在那个时代难寻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