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姬:望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1日20:20   北京电视台
王姬:望乡
王姬

  80年代那时候国门大开,那时候中国人到了西方世界,很多东西多是新鲜的。我当时在人艺,如果我继续演话剧的 话,也可以拍戏,我是觉得我一眼就看到我退休的日子了,而出于我那个年龄段,20多岁的时候,我不甘心,这种不甘心, 我一直认为人的一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不往前走,就一定往你往后运,所以我的个性使然吧。就觉得,我要再不出国 ,再不出去看看世界有多大,到底是什么样,我可能就没有学习的机会了,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目的就出去了。

  当时对困难没有估计太多,就是有勇气,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出去了以后呢,反而落差特别大。因为我在国 内,那时候在咱们在北京台也是小有名气,又主持节目,起码在北京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走到哪儿去,很多人跟你打招呼 ,你觉得真是挺好的一个事。一出去以后,就象一个孩子呱呱坠地,没人理你,谁也不知道你是谁。而且你要从头学起,有时 候你觉得你是一个傻子,你是一个低能儿,你语言也不通,我又不像他们很多人学外语的,你比如说像陈冲,杨澜他们都是学 外语出身的,所以她们出去可能,会有如鱼得水的感觉,像我就不行。而且呢,我就在那边,真的是留学的过程是特别艰辛的 过程。

  我一开始读语言,他们学校比较仁义,如果当时考试考不过,给你三个月学习时间去准备,学完以后,再考一次,能 考过能上,考不过,你打道回府。所以我当时面临着这么一个抉择,三个月趴在那儿学,除了上课就趴在床上或者桌子上学, 每天就吃面包加三文鱼的酱,所以现在千万别跟我说那个食品,就那么过来的。经过两三个月的学习,我就面临回来的危险, 我那时候回来其实面子更重要,就觉得,在这儿读两个月回去,无脸见江东父老,更对不住我的父母,所以怎么样也咬牙坚持 ,没想到比要求得分数多了四分,我真的特别高兴。真的每个人的故事不一样,但是我想心路历程应该是一样的。

  我们那个年代出去,我们没有大把的钱,我就带了60美金,我跟我亲戚借的,我亲戚没给我赶到地下室,我亲戚还 说,你放心学,你工作了再还我,他也不知道怎么对我那么有信心,觉得我能还,我也不负他的期望,一出学校打了工就开始 还,不足半年就还上了。

  你知道到了一个陌生环境,跟亲戚借钱,债台高筑。那个时候对我一个20多岁的女孩子来说,压力可想而知。但是 现在庆幸的是,回过头来,一看自己的脚印走过来了,我觉得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面对的,所以回过头来看是轻松的。当时真 的是很痛苦,尤其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我特别怕过节,我其实从那时候落下一个过节后遗症,各种节都会让我伤心欲绝,比如 说中秋节,凡是有团圆节,春节,能够让你想到家乡的节日,我就不愿意过,就躲出去。周边的这些台湾学生他们都过啊,他 们还给我从家乡台湾寄来的硬梆梆的月饼,我在那儿啃着月饼,看着海边,流着眼泪,我想顺着海游回去就是大陆了,所以就 是这种感觉,把这些东西都挺过来了,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过程。

  所以我觉得《北京人在纽约》这部戏具有的代表性。因为那时候出国潮刚刚开始,大概到93年的时候,所以很多人 还是不理解,到底那边是怎么样,所以我觉得《北京人在纽约》用这种艺术形式来向世人展示这方面,确实有一个里程碑的作 用。再加上中央台独占鳌头这个形式,所以一下就涌到人们的眼前。我觉得客观来分析,现在一部好戏的话,可能都产生不了 当时那么大的一个轰动效应。最主要是国外,中国人在国外到底怎么生存,国门关闭了这么多年,突然敞开,所以这是全新的 视角给人们,我觉得还是挺有它的历史意义的。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