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集《日日夜夜》:城市生活服务的第一次升级
关键词:“气象非凡,诸多不便” 小公汽 夜市
“气象非凡,诸多不便”:
1985年1月2日,在《人民日报》第八版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一篇名为《北京当是不夜城》的评论文章,用八 个字概括了北京城市近年来的发展:“气象非凡,诸多不便”。改革开放之后,北京的变化日新月异,但北京居民还是受到住 宿难、吃饭难、购物难、乘车难等等问题的困扰。而对于当年北京市民生活的“几难”,陈佩斯记忆犹新。《北京记忆》让我 们同陈佩斯一起体味那个记忆中的艰难时光。
小公共:
小公共是一种外形尺寸小,乘坐人数较少(一般为8-15人)的公共汽车。1984年,北京街道上出现了第一辆 小公共汽车。小公共汽车,并非是北京市的独特风景,它是整个80年代中国城市都可以见到。在各个城市,它有不同的叫法 ——中巴、小巴、康复来等等。小公共有招手即停、就近下车的优势,在那个乘车难的年代,成为大公共的有力补充。200 0年9月25日,小公共正式撤出长安街;2001年12月15日,小公共临时线路全部取消,小公共退出了三环;200 7年年底,运德小68路小公共汽车正式退出了运营市场,这是北京城区的最后一线小公共。
挤公交那段艰辛又快乐的日子,《北京记忆》和您一同分享。
夜市:
夜市为主要于夜间做买卖的市场,可贩售杂货、衣服、食品、电器零件、游戏等几乎任何东西。
从1985年开始,王府井大街在入夜之后逐渐有了商业的灯火,东风市场开始开办一直营业到晚10点的夜场销售 ,紧挨着的东华门、东皇城根近千米的夜市各种小服装摊、小吃摊被集中起来经营,中关村等地的夜市也纷纷兴起。当时的北 京,共有8处这样的夜市,国营、集体、个体经营户纷纷“入市”。《北京记忆》和您一同分享亮起来的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