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三章 上海 码头的东南来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2日01:01  海峡都市报

  

第三章上海

  N本报特派记者 康启荣 方锦枞 文/图

  前一章讲到咱福建商人在海南开疆拓土,历经兴衰与荣耀,最终扎根琼岛大地,在农业种植、建材、房产等领域独霸一方。在本章中,我们从地处边疆的海南,来到中国经济的龙头上海,在这个繁荣的大都市,合群团结、爱拼会赢的闽商又演绎着怎样的新上海滩故事呢?且看本章分解。

  

第三章上海

  在繁荣的上海滩,合群团结、爱拼会赢的闽商演绎着重要的角色

  1990年4月18日,当中央正式宣布开发上海浦东时,十里洋场上海滩被注入了新的动力。18年过去了,上海的新地标——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广场屹立于浦东陆家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标志。

  上海滩一直是江浙财阀的重镇,在中国近代史上,鲜有福建人在此收获成功。而今,作为后来者,东南来客的闽商在上海这个中国码头的地位日益重要。大人物如许荣茂,如今已是上海滩数一数二的人物。而更多的小人物以抱团发展的方式,在上海滩占有一席之地,周宁钢材、莆田木材、南安石材,在潮涨潮落的上海滩头,人们更是耳熟能详。

  第一回

  浦东开发一片荒凉 白手起家艰难创业

  从时间上来算,中央作出浦东大开发的决定,比深圳晚了10年左右。浦东大开发的背景,正是总结了深圳等经济特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不过,当时中国正逢经济的重大转折,开发浦东的决策被赋予新的涵义。一大批已经沐浴在中国改革开放春风里的热血青年,怀抱着理想与激情,很快投身到浦东建设中,石秉钧就是其中之一。

  石秉钧现为上海南安商会会长,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198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机械系。或许是因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石秉钧温文尔雅的脸庞上始终挂着憨厚的微笑,显得格外沉稳和干练。

  大学毕业后,石秉钧被分配到老家泉州的一家乡镇厂。当时改革开放的浪潮刚刚兴起,石秉钧身上不安分的细胞很快被当时的经商潮激活,他认为:“不出去闯闯,就是死路一条。”但出身书香门第的父亲,并不赞成石秉钧走上这条道。与父亲大吵一架之后,石秉钧只身离开家乡,开始闯荡江湖。

  此后,石秉钧辗转海南、澳门等地,甚至远渡马来西亚打工。1988年,石秉钧来到上海,决定在此干一番事业。“那时上海大开发的政策还没有出来,但我觉得上海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主要的经济城市,大上海滩嘛,机会肯定比其他地方多。”

  刚到大上海,面对陌生的城市、陌生的道路,石秉钧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买张上海地图,花了3个月的时间,熟悉每一条马路和陌生小道。他想,刚来上海只有把路先认熟了,才好做生意,约见客户才不会错过时间,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

  1990年,浦东大开发后,石秉钧敏锐地意识到,大好前景即将到来!1991年,石秉钧在当时还是一片荒凉的浦东新区,注册了一家公司,也就是如今石秉钧旗下的坤孚集团的前身。一开始,他做的是建材贸易。“原因很简单,大建设开始了!”不过,一开始的经营并不顺利。石秉钧回忆说,因为起步阶段的规模比较小,门面也很简易,都是临时性的,加上又是外地来的,一些执法部门经常会来查。

  “那时屋顶盖的都是石棉瓦,石棉瓦很容易脱落,一到下雨就遭殃。也可以用更好的材料,但石棉瓦便宜,一张6块钱,它解决了你的现实问题,到处的厂房都是这样的。”回忆起在上海创业之初的时光,石秉钧很是感慨。

  “上海能有今天的繁荣,真正应该感谢的就是这些外地来创业的。像当时福建来了很多人,都是卖猪、卖家具,砸锅卖铁到上海来发展,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