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巴马麦凯恩亚洲政策顾问激辩台海政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2日03:58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马毅达

  美国大选投票在即,中国议题早已让位金融危机,奥巴马与麦凯恩也鲜有阐述系统的对华政策,不过,两位候选人的亚洲政策顾问最近频频出镜,就两位未来总统人选的外交方略放话。

  昨天,“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举办“台北-华盛顿”视频会议,邀请奥巴马团队亚洲政策小组代表麦艾文(Evan Medeiros)与麦凯恩竞选团队代表、前国务院亚太副助卿薛瑞福(Randy Schriver),就候选人的台海政策提出看法。

  而在16日晚,两人的外交政策顾问也首次就中国政策展开专题辩论,虽然他们应对中国崛起的策略有所不同,但都主张要与中国继续接触。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丁立昨天表示,无论是奥巴马或者麦凯恩,两人上台之后,都会遵循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根本原则,美国对于台海问题的基本论调,就是维持现状不变。“两位总统候选人都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政策,不同的是,比起麦凯恩,奥巴马对‘一中’可能会更为强调。而麦凯恩则会更加注重对台安全的承诺。”他说。

  都声称支持对台军售

  美国政府在本月初宣布大笔对台军售后,美国两位总统候选人先后发表声明表示支持。

  在昨天的会议上,奥巴马的代表麦艾文表示,奥巴马不反对美国售台F16C/D战机,并说“奥巴马对此没有任何评论,并不表示反对”;奥巴马希望台“国防部”能提供更深入分析的详细资料,让美国政府研究军售内容。他还表示,奥巴马明确支持应扩大台湾的国际空间,期盼两岸能采取步骤降低紧张、增加合作,包括尽快建立信心及安全机制。

  麦凯恩的代表薛瑞福则说,麦凯恩支持马英九的两岸政策。薛瑞福预测说,如果麦凯恩当选,将重视维持对台湾的安全防卫承诺,依据“与台湾关系法”出售防卫性武器给台湾,不会冻结对台军售。他还称,“麦凯恩不单支持最新的对台军售案,还希望增加更多项目。”

  薛瑞福指出,F16C/D战机项目虽然未在这次军售案内,但麦凯恩明确支持美国应出售给台湾;麦凯恩支持“适时出售台湾防卫性武器及协助台湾有意义参与国际组织”。

   候选人对华态度缓和

  会议中,薛瑞福与麦艾文都重申美国的台海政策,就是遵循“一个中国”、“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麦艾文同时强调,奥巴马认为亚太地区的安定事关美国发展,美国应把关注焦点从伊拉克转到亚洲。面对中国崛起,美国应更重视亚洲,“特别是两岸关系”。

  薛瑞福则说,麦凯恩主张寻求与中国大陆经贸正常化,但大陆应作为负责任的经济伙伴,保证出口商品安全。

  沈丁立评论认为,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与过去几届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过去,中国都是美国总统候选人辩论时的一个议题,他们都会对中国持较为强硬的态度。候选人都会表示自己会对中国实施更为强硬、严格的政策,以此赢得大选选票,这也是美国选举政治的一部分。“而现在,美国国内对中国形成了一种新的共识,那就是中美应该继续合作,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利于美国的利益,是美国的最大福利。在公开场合中,两位总统候选人不再就中国问题发表太多的看法。今年的大选中,美国面临着包括基地组织、国际恐怖势力等其他问题的严峻挑战,这些都成为新的热点和议题。”他说。

   谁是真正的自贸主义者?

  除昨天的视频会议外,上周四,美国华人精英团体百人会和乔治·梅森大学联合举办了本届大选至今唯一一场中国问题专题辩论会。代表奥巴马阵营的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AIS中国项目主任兰普顿,代表麦凯恩阵营的仍然是薛瑞福。

  当天,两位中国问题专家就应对中国崛起、中国投资美国、人权、贸易、台湾、环境能源等中美关系中的热点问题,展开了一个半小时的辩论。

  兰普顿认为,奥巴马虽然将中国看作竞争者,但他能以比较有成果的方式处理对华关系,比较强调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希望中国能在诸多问题上有助于美国。麦凯恩则相对倾向于以意识形态划线,过于强调中国的“硬实力”,不愿将中国纳入G8。

  薛瑞福表示,麦凯恩是真正的自由贸易者,而奥巴马自称自由贸易者,却反对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反对中国加入WTO,主张立法制裁中国“操纵汇率”。他承认,麦凯恩主张要用更复杂的方式,应对中国军力增长和中国崛起,要把接触与防范相结合。

  被听众问及新政府会否继续与中国展开战略经济对话(SED)问题时,薛瑞福表示,没听说过麦凯恩对SED的看法,但他相信麦凯恩会继续这种对话,只是这种对话必须有实质性成果。兰普顿则称,相信如果奥巴马当选,美中之间会有高层的经济对话。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