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房改”回首“解困三部曲”
老百姓从忧居到有居再到优居,一位房管部门的老干部,见证了福建房改30年的风风雨雨
改革开放30年,不仅是中国经济前所未有大发展的30年,也是民生改善前所未有大突破的30年。
本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海西潮涌》,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浓缩成四大篇章———解放思想求先行、以人为本求先行、好字当头求先行、持续运作求先行。
今天开始,我们将与您一道再次打开记忆之门,启动《海西潮涌》的第二篇章———“以人为本求先行”。
从忧居到有居再到优居的福建房改“三部曲”,从最早开通万门程控电话到全国第一个移动信号“村村通”,从医疗保险网络在全国率先联网,到提前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福建的改革开放30年,就是一部民生改善和进步的历史。海西的实践和两个先行区的提出,则在科学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推出惠民利民的创新举措,以科学发展的先行带动改革开放成果的人人共享。
N本报记者 林海峰 文/图
在包建华的记忆里,30年前一家老小挤着一间公房,一层楼就一个卫生间,上厕所、洗澡都是排队。面对“吃大锅饭”的住房体制,作为房管部门干部的他,别说能为解决群众的住房困难出点力,就连单位公房的维修费用都令他发愁。
一切的变化,始于邓小平1978年的一次讲话———“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路子宽些……”,从此,中国住房改革的大幕开启。
在福建,1980年起开始探索城镇公有住房改革。在福州、漳州、南平等地,试行了多种出售公房试点举措,人们靠“大锅饭”坐等公房的传统观念,被逐渐破除。
1998年7月,国务院正式宣布停止住房分配。犹如一阵春风,我省的住房改革和房地产业,从此进入“黄金十年”,老百姓从忧居变为有居再走向优居。
“房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从心理上割裂了人们对计划经济时代的依赖,没有房改,就没有城市日新月异的今天。”见证我省房改30年历程的原省建委房管处负责人包建华感慨道。
“坐等分房,那是计划经济的观念,不改革怎么行?”
作为见证30年来福建房改和地产发展的包建华,如今已年过七旬。早在1984年房改起步之时,他就是省建委(现为建设厅)房管处副处长,1999年退休后,又在省房地产协会副会长之职工作了9年,对我省的房改和地产发展进程记忆犹新。
他说,1980年以前,我省的公房都没有出售,也不存在着“房价”,当时国家实行的是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干部职工都是靠单位福利分房和公房实物分配来解决住房问题。
在包建华的记忆里,国家层面的房改,始于邓小平在1978年和1980年的两次重要讲话,那就是“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路子宽些……”、“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
1980年6月,我国正式允许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自此揭开了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序幕。我省的房改始于1980年,省里提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城镇公有住房改革思路。
“坐等分房,那是计划经济的观念,不改革怎么行?”包建华说,我省房改步伐走在全国的前列,当时的房管处工作重点是按省里布置,研讨各地试点后的经验和问题,并拟定房改政策、方案。
直至上世纪80年后期和90年代中期,我省的土地实行有偿出让,以国企和外商为主的开发商全面介入旧城改造和地产开发后,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商品房,人们依赖公房的传统观念才得以破除。
但是,当时在国家层面的政策并未全面叫停福利分房时,我省商品房开发量仍然有限,购房户仍以侨胞和商人为主,其间又遭遇两次全国性的通货膨胀,地产行业陷入了沉寂期,老百姓买商品房的热情和数量极为有限,单位的集资建房仍存在。
“从忧居到有居再到优居,当然是房改的功劳”
拐点发生在1998年。当年7月份,被喻为中国房改的“春天”,经过近20年的试点和经验摸索后,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停止住房实物分配而改为货币化分配,同时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
包建华说,我省发文规定,1998年12月1日起,一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这条政策卡死了人们依赖福利分房的退路,从此房地产进入了十年的“黄金期”。1999年2月,按揭购房兴起。我省“贷款买房”业务顺利开展。
至2000年,全省90%以上的公有住房已悉数向单位职工出售。2001年起,我省出台了一揽子的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并全面放开住房二级市场,加快经适房和廉租房建设,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以促进民众住房消费,进一步激活了房地产市场。
“从等着分房到自己选房、挑房,居住条件有飞跃提升。”包建华说,以福州为例,10年前那是“纸裱福州”,一座座木质结构的棚屋在风雨中飘零,没有房改就没有旧城改造和新城拓展,“从忧居到有居再到优居,当然是房改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