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民间家书记录30年改革历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3日05:21  人民网-人民日报
民间家书记录30年改革历程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办公室搜集的部分家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提供

  30年改革潮涌浪激,每个中国家庭都感同身受。从与远方亲朋鸿雁传书,到明信片的流行;从奢侈的“大哥大”到手机的普及……30年来,普通民众沟通方式的变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经济社会的发展。

  当无线通话可以“无限漫游”,当互联网将“天涯”变成“比邻”,中国人沿袭千百年的写家书的传统日渐式微。也正因为如此,那些珍藏于许多家庭、一笔笔写下的家书,就有了民间史料的价值。

  从2005年至今,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等单位共同发起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一直致力于民间家书的抢救和收藏,其中一些家书承载着改革开放30年的珍贵记忆。今天,我们摘登几封家书,并对当事人进行了回访。

  1978年:政治运动一去不复返了

  【背景】对中国人来说,1978年注定写入史册。那一年冬天,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刚刚发表,北国依旧冰封雪飘,但对于内蒙古乌海市一个叫赵培华的普通青年来说,春天已经迫不及待地来到了。1978年12月的一个冬日,他欣喜地给父母提笔写信。

  【家书摘登】三中全会公报发表,鼓舞人心,说明开始了一个新中国,它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宗旨是高速度进行现代化建设……名目繁多、连绵不绝、令人烦恼的政治运动一去不复返了。

  十年运动,害了整整一代人。拿我而言,“三十而立”,今年是当立之年,可孤陋寡闻,知识贫乏,何以立之?弟妹们与我一样,浪费了人生最宝贵的十年学习时间,父亲也因此耗去了年富力强的十年。今后,我们唯有努力学点东西,方能有所长进。

  【回访】今年,赵培华从内蒙古乌海市委宣传部退休了。电话中,他激动地说:过去经济落后,物质匮乏,现在居住条件好了,收入增加了,精神生活也丰富了。“当年写信的时候,我虽然对未来充满了欣喜、期盼,但真的没有想到能过上现在这样的日子。”

  1985年—1986年:分田到户,进城务工

  【背景】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仲坤是北京市延庆县一名普通农民,20世纪80年代曾担任生产大队的会计。1985年到 1986年,他给在北京市区工作的弟弟李仲来写了几封信,文字朴素直白,甚至有些琐碎枯燥,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满足感。

  【家书摘登】本来应该收到信后马上回信,但因活忙一直拖延到今天。当时正在分地,分地还是各队分各队的,一定五年,分的办法是这样的:每人口粮550斤,全队总产减去口粮,然后按劳力均分,凡是户口在村的都有地。

  大秦铁路桥梁已经基本建成了。玉皇庙村东头的桥梁工地发现地下有文物,雇了村里四五十人发掘,已经20多天了。有10多个公家人看守,发现文物了,马上用塑料布遮盖起来,若有人给弄坏了,不但被批评,而且还被解雇。

  咱村里做工的人不少,有人去北京做工,有人买了大拖拉机,有人在公社的药材场和石灰厂干活。合栓(李仲坤的儿子)也想去北京做木工活,姐和我都不同意。他留在村里干活,虽然没有给工资,但也不吃亏。

  【回访】当年的“小弟”李仲来如今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教授。接受采访时他说:“这30年,农村和城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现在,我们村从路灯照明到热水洗澡,都用上了太阳能。当然,城市的变化更大。”

  1991年:“下海”

  【背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不少人毅然告别按部就班的生活,主动“下海”。他们在经历了一系列“不适感”后,也切身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和自身的成长。从北京一家国有单位辞职奔赴深圳特区的高伟,在1991年6月写给爸妈的信中,述说了他的“下海”感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