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川武胜农业综合开发拓出农村新天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3日12:53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广安10月23日消息(记者邵立肃 郑轶 广安台苏坤明 陈文果 文伟)田成方、树成林、路相连、渠相通,这种“田园化”格局,在四川广安市武胜县的新农村重点村中处处可见。武胜县委办的同志说:“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综合开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夯实基础搭平台

  武胜县胜利镇十块田村,以前每到栽秧季节,为争水而起的纠纷年年发生;收割稻谷后,很多农民不得不放弃小春粮食种植,及早做好蓄水准备,把稻田变成蓄水田。实施农发工程后,伴随着电力提灌站、山平塘的整治,蓄水池、囤水田、小型渠系、沿山排洪沟、背沟等水利设施的修建及相应的管护措施的建立,乡亲们不但不再为水起纠纷了。水来愁去,套种、复种成为项目区区群众的“新欢”。稻谷收割后,稻田不再蓄水了,种上了小麦、油菜、蔬菜等作物。村民们说:“是农发工程为我们搭建了平台。”

  武胜县白坪乡高洞村、白坪村、红庙村,是该县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乡党委书记周斌介绍:“这里以前基本上没有任何农业设施,公路不通,山平塘、蓄水池、提灌站很少,是农发项目的实施才使这里的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靠天吃饭的格局。”近3年来,该县农发项目共改造中低产田3.1万亩;修复提灌站12座;新建灌渠36.4公里;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1.3万亩;整治和新建山坪塘168口;建农田机耕道28.5公里;改良土壤1.5万亩;推广稻田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6000亩,营造农田防护林3400亩。农发工程破解了农业基础薄弱这个一直困扰武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结构调整出效益

  武胜县 白坪乡高洞村杨开元是个地道的农民,农业综合开发把便民路修到了家门后,老杨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人流,办起了农家乐,目前每月有了3000元的稳定收入。像老杨一样,随着农发工程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该县农业结构调整也有了新的起色。白坪乡高洞村、红庙村、白坪村三个项目村以前没有一个业主,现在已先后引进了果树、蔬菜、养殖业主29户,已发展甜橙3500亩,种植集中连片蔬菜2000多亩,建成年产仔猪10万头的仔猪养殖场一个,饲养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3个,土地流转面积达3000亩,经济作物代替了常规粮食作物,成为全县甜橙科技园和广安市第一批新农村示范村,全国水保工作现场会、有20多个国家专家参加的国际马玲薯会议等重要会议先后在这里召开,高洞村和白坪村摘掉了省定贫困村帽子,红庙村摘掉了市级贫困村帽子,三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从2004年的不足2000元,迅速升到2007年的4300元。在宝箴塞乡、沿口镇实施农发项目时,该县利用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宝箴塞、唐家大山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优势,注重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与旅游业开发的结合,如今唐家大山已初步形成了县城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宝箴塞纳入了市、县旅游环线,旅游业成为当地农民持续增收的“法宝”。在胜利镇农发工程项目区,适时引导村民发展甜橙等产业,使项目区成为了产业示范区。难怪农民们说:“项目开发到哪里,哪里的农民就先富起来。”

  科技兴农强后劲

  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过程中,武胜县还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使农民真正富起来,仅仅靠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是不够的,还必须积极引导农民学科技、用科技,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为此,该县十分重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农民培训放在首位,坚持每年都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科技示范和推广,加强劳动力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使项目区户户有了科技明白人,测土配方、小麦良种、喷灌滴灌等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广泛推广。

  在武胜农发项目区,随处可以看到,伴随着改善人居环境,过去柴草乱码、鸡、鸭乱放,畜禽粪便四溢的现象得到根本改变,爱整洁、讲卫生的习惯得到养成。科学理念的形成、文明习惯的养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活力,铆足了发展后劲。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