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首个私立学校 还是向应试教育屈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4日03:35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1992年春,36岁的卿光亚为给儿子选所称心如意的小学跑断了腿。看过成师附小、龙江路小学等成都市的“五朵金花”后,他失望地瘪瘪嘴:“学校小得我一屁股就坐得死!”当时,小学人均占地面积不足一平方米。看到学校被学生挤得连只苍蝇都叮不进去的情形,卿光亚说他头皮都发麻。

  真的要送儿子上这样的“小”学吗?苦恼的他想起了一件事。卿光亚的父亲是军人出身。晚年,老人常感叹,子弹给国家做的贡献远不如教育大。于是老人发动战友,捐款捐物,据说还捐来辆“林肯”轿车,凑拢近700万元,交给卿光亚,让他去办学。干脆就为儿子办所学校吧,得宽敞、得漂亮。

  当年9月18日,位于都江堰的私立光亚小学开学了。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第一所私立学校。

  吸引都江堰市委书记

  胆大卿光亚

  吸引都江堰市委书记

  卿光亚不仅胆子大,胃口也大。他最初的设想是要办一个教育连锁机构———他管修房子,统一校名和校园风格;别人出钱,盘下他修的这个“壳”做经营。“至少修1000所,全国各地都有!”

  没想到,连修一所也难。卿光亚接连跑了几个城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回答都一样———办学主体是政府,没听过准许私人办学的,不批!

  其实,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诉求不断提高,私人办学当时已处于一种朦胧的萌芽状态。“那时的电大进修班、高考培训班,很多都是私人招生,聘老师讲课,然后挂了学校的招牌,借了他们的场地。但没有像我这样直接提出要办个学校的。”

  也是机缘巧合。5月的一天,卿光亚坐摩托车经过都江堰胥家,膝盖被风吹疼,便下车休息,正好碰到当时的都江堰市委书记徐振汉。徐振汉很感兴趣:“到我这儿来。我这儿办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办学校的。”但徐振汉也告诫他,前提是不要违法啊!

  查了半天,卿光亚终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发现这么一句:“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他眉开眼笑,心中已有了一些模糊的想法。

  当时许多人对外国盲目崇拜,那就打“英语授课”牌;下海经商之风正刮得呼呼响,家长忙于生意,无暇照顾孩子,那学校就提供住宿,让家长大胆地往前走;尤其针对当时学校普遍灰旧拥挤的硬件条件,他便想把学校打造成“公园”样式,宽阔、风景独好。

  很快,卿光亚就确定自己的想法是符合实际的。胥家乡乡长听完他的介绍后,马上激动地问:“老卿,你看我的小孩……”

  每年学费高达2888元

  高调卿光亚

  每年学费高达2888元

  1992年夏,《四川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则广告,大意是私立光亚小学,位于都江堰,空气清新,英语教学,外教授课,提供住宿,全空调,一来就发6套校服,限定只招100人,欢迎热线咨询。最后一句广告词更是把大家炸晕了———每年学费28888元。

  “登错了,其实是2888元。”卿光亚委屈地说。但参照当时小学一学期学费十多块钱的水平,这样的价格也是天价。“包吃包住,请外教……我们只是公开把教育纳入成本标价。”卿光亚开玩笑说,那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正愁不知道该把钱往哪儿花,花在独生子女身上,他们也觉得值。

  如他所料,热线电话被打爆,报名家长最后多达2000人。

  超员了,怎么办?卿光亚采取的办法直到如今还被众多民办学校沿用———交报名费,参加考试。

  一见势头火爆,他赶紧给都江堰市教育局挂了个电话。电话上一沟通,就直接把招生人数扩大到150人,并宣布,明年春季还要招生,不过那时的学费就真要涨到28888元了。

  卿光亚一次性把6年的学费都收了,这一做法在当时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买地修学校,那700万元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如果不是这笔救命钱,6套校服的承诺多半就要“打水漂”。

  150名学生跑掉120多

  失败卿光亚

  150名学生跑掉120多

  1992年秋,光亚小学开学了。

  家长们喜出望外:新学校占地130亩,和城区10多亩的“麻雀”学校简直是天上地下。就像卿光亚自己所说的,学校先是花园,再是乐园,最后才是学园。

  3个月后,卿光亚意识到,这个排序错了。在家长心中,成绩才是王道。

  学校没有按照国家大纲“先学拼音再认字”的要求,反其道而行之;英语也是先学口语,再学音标;除了选用部分国家正式出版物做教材外,学校还自编部分教材;上下课从来不打铃,因为卿光亚觉得“打铃对于小孩子很残酷”;为了贯彻“乐园”的宗旨,学生上午学完语、数、外3个单元,下午就可以自选参加棒球课、足球课、马术课。

  结果,在都江堰市组织的一次全市统考中,所有学生都没及格。那天放学,90多位家长坐在教室里不走。目的只有一个,必须把课程设置改得和公立学校一模一样,必须按照国家教学大纲来教学。

  “没什么话说,只能改。”卿光亚说。

  1993年,一所名叫星星外语的私立学校在成都成立,开始招生。学校的老师大都是公办学校的资深教师,校长也是位“老教育”。和光亚小学一屋子大学毕业生“老师”相比,“高下”立判。

  于是,学生大规模外转。当初招进的150人,“最后就剩了不到25人”。

  创造了民办教育行业

  得意卿光亚

  创造了民办教育行业

  虽然有挫折,卿光亚仍是得意的,最得意的就是创造了民办教育这个行业。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所私立学校,光亚小学建立初始就名动全国。一时间,学校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摩学习者,人多到卿光亚不得不做了一条小气的规定———茶水自备。

  “最开始,所有人的问题都一样———这学校你是怎么批下来的。”卿光亚说,这个还真不好回答,因为都江堰的支持具有不可复制性。

  “中央也派人来考察。记得他们当时给我说,一定要把这几个月撑过。”

  卿光亚很快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不久后,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对民办教育“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

  再来学校的人问题不再多问,直接拿相机东拍西照,再要些资料,便回去了。

  接着,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1993年,仅成都就有8所民办学校登台亮相。据不完全统计,到1996年,民办的幼儿园2466所,小学1453所,普通中学1467所,职业中学568所,中等专业学校799所,高校(机构)1219所,在校生总计980万人。

  逼迫改比国际升学率

  转型卿光亚

  逼迫改比国际升学率

  现在,光亚小学已改名为光亚学校。名字变了,所处的环境也变了。

  成都民办学校办学思路发生了变化。大多数学校把“英语教学”和“寄宿制”接过去了,成为与公办学校竞争的“王牌”。而卿光亚想出的不同于国家教学大纲和公办学校的那块则被去掉了,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成了民办学校主攻的方向。

  光亚学校冷清下来。从幼儿园到高中,约有500名学生。“小学和初中还不错,在都江堰市组织的全市统考中,我们的成绩还排前面。”现在,学校已经把教学大纲改了过来,用的也是通行的北师大版教材。卿光亚笑着承认:“我只能屈服,只能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嘛,能弥补一点就补一点。”

  在公办和民办“同行”的双重夹击下,卿光亚开始思考新方向,他要和同行比“国际升学率”。

  光亚学校现在是西部唯一一所IB国际高中。获得IB文凭的学生一般都可以直接进入国外大学的本科学习。

  让卿光亚欣慰的是,当年留下来的第一批学生,90%都通过IB课程到国外念书去了,其中包括他的儿子。IB的学生每周必须拿一小时进行社区义务劳动;要自行选题,查资料、写论文;还专门有环保课。

  卿光亚说,这些课程让他找到了做素质教育的感觉。本报记者 王冕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