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哈市命案”是一部悬疑小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4日14:3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重庆 李晓亮

  十几天来,“哈尔滨警察打死人”一案,一直处在舆论锋线。日前,该案又有了最新消息:当天监控录像的最后3分钟内容显示,确系三四名警察围殴死者。而这段关键的录像,此前一直被屏蔽。这起本不复杂的刑事案件,却好像被人为搞成一部情节紧凑的悬疑小说,一次次撩拨着公众的敏感神经。

  案件和小说不同。小说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个环环相扣紧张刺激的谜局,随着一个个谜底的揭开,读者在真相大白的刹那,恍然大悟如释重负,大呼过瘾。但对一起影响重大的公共案件来说,公众则希望在第一时间获悉真相。这既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必然要求,也是为了避免真相不明谣言四起对政府公信力造成损害。

  不妨简单回顾一下:起初,网友一边倒地声讨警察;随后,录像显示死者林松岭打得也很猛;同时,网上搜出林家的“高官背景”,网友开始倒戈,转而咒骂“林衙内”,盛赞“六提辖”是“正义先锋、为民除害”;接着,当地警方称公布的录像没有剪辑,和警方掌握的是一样的;但现在又披露了最后三分钟录像。在此期间,舆情数次转向。

  这直如一部标准的小型悬疑剧。倒推回去,更让人冒一身冷汗。据最新报道,警方在当晚就已经掌握了全部录像。摄像头不会说谎,完整记录下了夜幕下的罪恶。作为执法者,当然知道最后的几分钟,可能影响到是以“故意伤害”还是“故意杀人”来界定殴打行为的问题。照实公开的话,舆情也大致可预测。所以这时,警方的做法至为关键,它将直接影响后续的种种涟漪反应。这也是考量司法良心的一个重要节点。

  类似的“选择性发布”做法,只能对政府和警方的公信力造成致命损害。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