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9成网友对学生向汽车敬礼不理解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5日02:06   央视《新闻1+1》

  主持人:

  我很想听听你的意见,你觉得敬礼和安全能不能挂上等号。

  张羽(新闻观察员):

  说实话最开始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说,为了交通安全让孩子向沿路的车辆敬礼,看到非常诧异,但是你看了刚才我们拍这个短片,了解了来龙去脉,包括当地的具体情况,也会无奈的叹一口气,也会感慨,这是一个无奈,也是辛酸,但是不失为实用和有些聪明的选择。

  主持人:

  你看我们的调查,一直在关注这些孩子的举动,敬礼和不敬礼,包括对老师的调查,他们往往都是站在自己的一边,就是我们为什么这么做。但是之所以让孩子敬礼,就是希望司机能够注意到他们,然后把车速放缓,但是我们很遗憾,没有看到这个司机他们的反应都是什么,只有两个司机,一个说可以起到作用,另外一个截然相反,说起不到什么作用。

  张羽:

  我想当地教育机构出台这样一个措施,它肯定也是经过各种各样的考量,比如最开始肯定是路队、组织纪律等等,最后选择这种方式,我觉得有这样一种考虑,他可能首先还是提醒孩子自我注意,那么以前如果车来的时候,没有相关的要求的话,孩子可能更多的精神是在追跑打闹,或者玩、聊天、散步,但是刚才我们看到实际情况,路很窄,而且很崎岖,蜿蜒,有的时候看不到车,但是你一旦有这样的精神提醒自己说,只要有车我就敬礼的话,他的注意力可能首先会注意到车的来来往往,这样每个车来的时候首先提醒自己要敬礼,这样就不会松懈自己的注意力,首先是对自己的保护,其才才是要提醒司机说你要放慢车速,这有孩子。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我很体谅当地教育部门的一种苦心,确实在如此一个交通落后的地区,而且路况这么差的一个地区,可能这也是他们的一个无奈的选择,那么看到这样一个行为的话,首先是感到辛酸,但是根据当地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介绍的情况来看的话,从2004年开始实施这样的措施,说到现在还没有发生一起因为交通事故导致下学孩子死亡的案例的话,如果这个统计是失实的话,我觉得还是取得了一定时效,从时效来讲是应该有一定性的肯定的。

  主持人:

  我们再来看网友的调查,说因为有网上调查有将近9成网友认为这件事情是不理解的,其实我们可以想像,为什么不理解,因为能上网往往都是在城镇,不会像贵州省的山区的孩子面对的这种情况,可能生活在城区里面尤其是大城市的人,就像校长说的,很难理解在当地是什么样的交通状况。

  张羽:

  我想他首先可能不太了解当地的一个具体情况和这个措施确实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实效,从刚才短片来介绍,如果这些都是一个真实状况,确实还是有用的。汽油一个,孩子来敬礼,这个事情跟交通安全联系在一起,这个确实也让人们一开始想像不到,在以往我们看到很多教育部门甚至是政府部门,把孩子当做一个粉饰太平或者招商引资的道具,比如说搞一个盛大的活动,孩子早早的8点钟去就等着了,然后相关的领导人或者说客商10点才来,在炎炎的烈日下有的孩子昏倒了,我们都会看到过这样的新闻,或者说为了招商引资,让孩子向所有沿路的车来敬礼。当把孩子当做一个粉饰繁荣、招商引资的道具的时候,显然,这样的出发的目的地就是值得人们怀疑甚至是抨击的,从这一点来看,我觉得从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看,我觉得好像还不是一回事,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觉得还应该是值得同情,从实效来讲,还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主持人:

  一方面是不了解,另外一方面,还有我们应该怎么看这件事。因为我们的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也采访了当地一位官员,没有在片子里面放,但是他这么说,他认为这个举措是个好事,为什么这么讲?他说好事是好事,但是错在什么地方,错在当时报道的标题上,因为报道的标题说的是“中小学生要向过往车辆敬礼”坏就坏在这个“要”身上了,因为这有行政指令的感觉在里面。

  张羽:

  应该说有的媒体为了吸引人的眼球,用的题目可能比较打眼,所以如果是断章取义,只看这个题目或者粗略了解的话,肯定会像刚才我描述的那种状况去思考。但是从贵州这个事情来看,它还是有它的具体情况的。另外也确实涉及到一个方面的问题,刚才我们的记者也采访了一个小学生,说如果路队上不敬礼的话,那要回去告诉老师,然后告诉校长,要受到批评。另外我们也看到,孩子在回家的路上半个小时,敬了100多次礼,其实这是值得商榷的。你确实是替孩子来考虑,出于保护孩子这样一个心态,但是我觉得你只要起到孩子有着自我保护的心态,能注意来来往往车辆的心态,这种形式未必要做到,我要敬一百次礼,大家有这样一个意识,做到这一点我我觉得就可以了。作为路队长,他作为一个小孩,她可能是用每次能不能敬礼来要求学生,但是如果这件事情没有做到的话,要得到批评,显然这是用一种教育上的行政权力对孩子进行要求,这个显然对孩子是有所伤害的。

  主持人:

  既然我们“体贴”、“体谅”当地政府,还有当地的一些具体的,比如学校,那么我就“体贴”到底。

  张羽:

  怕他不听话。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从根本上来讲,我觉得还是同情和体贴的,当然这里必须不能忽视的就是一个问题,现在我们是通过孩子敬礼的方式来提醒自己,提醒司机,进行自我保护,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我们相关部门,我们其他的合力怎么来跟上,所以说与其新闻热点大家这么关注,我想大家了解到这个具体事实,了解到这个背景之后,我觉得正好也是一个契机,怎么去关心这些孩子,怎么去进一步来治理好当地的这样一个交通环境,比如说我们的交管部门,包括我们的司机看到这样的新闻的时候,会不会扪心自问,我在经过这样一个崎岖车道的时候,旁边有小孩在步行的时候,我的车速是不是太快了,我们的交通设施部门能不能在路上路标或者设施有所完善,当然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这都是一个奢望,但是它必然是一个发展方向,那么一步步地,但是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改善交通的责任和期望寄托在孩子一次次高举的手臂之上。

  主持人:

  其实你说,今天我们看到的发生在贵州这件事情,并不是今天才发生的,在其他的地方,比如说在重庆,十年以前就有所发生了,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当时是怎么回事。

  (播放短片)

  解说:

  这是四年前发生在重庆奉节县的一幕,山间的公路边,凡经过的小学生都驻足向路边的车辆敬礼。

  学生:

  见到小车要行队礼。

  记者:

  那见到所有的车都要行吗?

  学生:

  是。

  记者:

  有多长时间了?

  学生:

  从一年级就开始了。

  记者:

  你喜欢吗?

  学生:

  喜欢。

  记者:

  为什么呢?

  学生11:

  因为我们少先队员有这个规矩。

  重庆奉节县荆竹乡小学校长:

  因为天坑地缝在整个炒作过程中比较辛苦,因为这样一来呢,给外来的客人很好的感觉,好像回家一样,那种感觉,当时就是这种出发点,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用他们说的话是独特的风景线。

  重庆奉节县荆竹乡党委书记:

  现在仅仅是靠这样的基础设施,如果说吸引游客很难,他说能不能从我们的旅游意识,他当时提的是旅游意识,从娃娃抓起。

  学生:

  这种摩托车不敬。

  记者:

  其他车都要敬。

  学生:

  是。

  记者:

  货车敬吗?

  学生:

  货车,不敬。

  记者:

  拖拉机呢?

  学生:

  不敬。

  主持人:

  这两个敬礼有一样的地方,但是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张羽:

  我觉得在形式上是一样的,在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应该说贵州黄平县的敬礼,它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本身的安全,而我们看到的奉节这个例子的敬礼,它的出发点是为了招商引资,是为了吸引旅游,是用孩子的行为作为一个改善软环境的标志,实际孩子已经成为了行政资源手里的一个道具。显然,我想对于贵州这个事情,很多网友在批评,在抨击,其实很大程度上,我觉得那些抨击和批评可以搁在奉节这个事情上。

  主持人:

  你看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向摩托车不敬,你觉得这两个有什么可比较的?

  张羽:

  就我个人理解的话,这可能是一个基础上的环节,刚才我们做那个短片的时候,那个校长也讲到了,摩托车,因为摩托车有很多种大型摩托车,也有小的土的摩托车,而且对于孩子来讲,可能他感觉这还不是大型机动车的感觉,所以没有敬,作为这件事来说,摩托车没有敬的话,因为摩托车肯定是当地交通工具,它不是游客或者不是招商引资的对象,不是客人,所以在规定的时候也没有敬摩托车。

  主持人:

  你是这么分析摩托车。

  张羽:

  这是我个人的一个感觉。

  主持人:

  应该说四年前重庆这么做,它的形式是被贵州学去了,通过敬礼这样的一种方式希望孩子能够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别受到伤害,我的意思就是说,它学来学去学的是一种形式,但是别人却认为他学的是他的内核。

  张羽:

  出发点,没错,其实我看到在黄平这个地区这这样的措施实行之后,贵州还有很多地方,比如说毕节也在这样做,因为他们都处于这样一个相似的山区地形,都是这样一个公路状况,觉得有实效,可能这个事情才能推广,如果说是纯的一种行政的招商引资的目的,我觉得不会这样一个大范围推广,而且我们也注意到贵州黄平县刻意强调,全县几十所小学只有沿在山区公路的小学是敬礼的,而在县城内,有明显交通标志的和马路斑马线的学校的孩子是不敬礼的,从这一点来看的话,我相信或者善意的相信他们让孩子这样一个出如。

  主持人:

  话得分两头说,一方面我们要说长期全社会要关注这个问题,但是短期我觉得对于贵州省黄平县的教育局来说,如果你们认为这样做是有用的话,应当还坚持这样做,因为的确是能保护孩子。

  张羽:

  已经四年了,所以我认为一个是长效一个是短效的问题,从短效来讲,从孩子自身保护自己的情况来讲,孩子敬礼首先是给自己一个提醒,然后是给司机一个提醒,而且从他们现在讲述的情况来讲,已经取得了长效,那么长效呢?长效刚才我讲了,大家对一个事情如此高度的关注,当我们了解了具体的情况,了解了当地实际情况的时候,它是一个契机,这个契机既是我们对这个社会的对孩子关注的一个契机,同时也是当地交通部门改善交通状况,也是教育司机的一个契机。

  主持人:

  让孩子用这种方式去教育司机也挺危险的。

  张羽:

  是,所以我就说现在你不能把交通安全,把孩子生命安全的责任完全寄托在孩子自己高举的手臂上,就是比如说你可以讲到,对司机有着严格要求,进入到沿途小学的时候,你有限速牌,正常山路行驶你可能是60公里,路过小学你可能限速到40公里或者20公里。

  主持人:

  交通基础设施就应当跟上了。

  张羽:

  对,比如说你旁边的限速牌或者你题写明显的学校标志,你要改善公路,在这样一个郊区公路当中去增加信号灯的话,或者说要配备交警的话,现在显然是奢望了,但是我想竖两块水泥牌子或者显然的学校标志,我想这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这样来讲,可能也会对孩子的整个出行安全会有一定的改善和保障。

  主持人:

  这个举措被媒体报道出来之后,我想恐怕压力最大的就是采取这个措施的校长,因为他们有点里外不是的感觉了。

  张羽

  对,我想他们首先的感觉是委屈,其实我们在看到记者在采访的时候,校长包括县教育局的人确实觉得委屈,因为他们首先可能觉得自己可能是被误解了,这样一个行为是在利用教育资源,在利用行政资源,用孩子来作为道具进行这样一个招商引资的行为,他们觉得首先还是为孩子考虑。

  第二,可能网友的很多批评是他们所没有想到的。

  主持人:

  生活在大城市里面,谁能够想像到当地农村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张羽:

  对,比如说有的网友批评说,这样的敬礼是一种奴性教育,你对汽车敬礼尤其是对小车敬礼,我想首先可能这位网友不是很了解当地出台这个措施的具体情况。还有另外一方面,我倒觉得可能这个考虑过分了,因为什么呢?我觉得对孩子的奴性教育不是敬礼不敬礼,其实如果孩子的尊贵观、孩子的荣辱观,孩子的等级观是在你日常的生活,你的父母、你的老师在讲课,你的日常生活当中传递给你的,决不是说你沿途向汽车逛,朝它敬一个礼……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