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年低矮“圈楼”今变高楼大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5日04:05  哈尔滨日报

  本报记者 秦岭

  阴暗的房间,拥挤的床铺……几年之间,曾在道外区滨江棚户区生活数十年的李民华,现已住进了高大的新楼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的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生在道外区“圈楼”里的李民华激动地在社区举办的座谈会上谈起自身的感受。昔日8平方米的小黑屋里,住着他们一家三代人8口人,全家每天为了做饭得拆三次床铺。就这样,爷爷奶奶还得在吊铺上待着。如今,55岁的李民华已经住上了新楼。而位于中华巴洛克保护街区内的老宅,却成了全家人追忆儿童时的美好回忆。

  回想起往事,李民华感叹不已。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全家有8口人,上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下有弟弟妹妹,挤住在一间8平方米的旧楼楼下的一角,做饭都在房里。爷爷奶奶住吊铺,他们一家6口在下面居住,每天睡觉、做饭时都要拆搭床铺。放学回来写作业想在炕上放个小桌都不可能,只能蹲在炕边写。夜晚,整个“圈楼”里住着的120多家800多口人,东屋叫一声,西屋都听得清清楚楚。

  1970年初,政府给城市居民一家三代同住的市民解决了一批住房,房产所给李民华家分了一个细长条的7平方米的走廊头。经过全家决定,这处新房子由爷爷、奶奶居住。爷爷奶奶搬了出去,李民华和弟弟从父母的床上搬到了吊铺上,高兴得哥俩一晚上都没睡,这边翻翻,那边滚滚,觉得特舒服,从此不用同父母和两个妹妹一起挤了。就这样,李民华在吊铺上度过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李民华上班后,1978年,国家出台了一项新政策,对一些城市居民要回老家养老者,政府给予300元钱补助。爷爷奶奶因年事过高,响应政策回到山东老家去养老,把他们住的小房子倒给了李民华。在当时,别看就7平方米的小房,可很多人家还没有呢。有很多同学和同事都来他的小房和他做伴、玩耍,晚上搭床一起休息。又过了几年,李民华在这间7平方米小房结束了独身生活,结婚生子。1999年,李民华家的老楼开始动迁,他和爱人一商量,要了一个7楼的35平方米的新楼。李民华说,7楼能看到太阳,这比老楼一年四季没有阳光强百倍。近几年来,李民华的3个弟弟妹妹居住的太古、保障街、滨江等地的棚户区都相继开始动迁,他们分别享受有关棚户区动迁政策,分到了48平方米以上的新房子。

  李民华告诉记者,他家的老宅已经没有人居住了,儿时的伙伴都住上了新房子,就连特困户也都由政府出面解决了住房难题,可以说家家住新房。昔日拥挤嘈杂的“圈楼”,如今只存在于他们的记忆之中了。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