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武汉会战70周年纪念仪式在金口举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6日09:20  长江商报

  老兵终见中山舰翻新

  ”昨天,时值武汉会战70周年纪念日,在位于江夏区金口镇的中山舰抗日烈士纪念碑广场前,市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民族宗教界、军人、学生代表及我市各界群众200多人在雨中缅怀先烈,向抗战烈士和罹难同胞默哀致敬并敬献花篮。

  纪念碑广场前摆满了鲜花,专程从台湾赶来的中山舰老兵陈鸣铮先生终于在这里了却了他此次来汉的心愿。“战友们,我来看你们了!”老人推开家人撑起的雨伞,缓缓地移动着脚步,为70年前牺牲的战友们敬献了花篮。随后,陈鸣铮先生的长女陈历莉女士随后代95岁高龄的父亲登上的台阶,为烈士们扫墓、上香。

  陈鸣铮紧握“土码头”亲人之手:感谢金口人民救了我

  在纪念仪式上,记者见到了今年78岁的汪世喜老人。他18岁时曾在永明舰上服役,后来一直在金口中学教书,业余时间写了很多关于中山舰的文章。

  汪世喜告诉记者,当时的金口码头有一种职业叫“土码头”,是一群专门在长江边抬红白喜事的工人。汪世喜内弟的岳父任开国就是一名“土码头”,他亲身参与了打捞中山舰遇难烈士遗体的工作。任开国生前曾告诉汪世喜,牺牲了25名官兵,只打捞上来12具尸体,剩下包括萨师俊在内的13名官兵均沉尸江底。幸存的士兵则在汪世喜的二伯父刘寿山的邀请下,到当时的金口邮政代办所过夜。当晚,金口的居民还做了一顿“百家宴”犒劳将士。

  陈鸣铮老人激动地拉着汪世喜的手说,“感谢金口人民救了我。”老人随后回忆起了当年中山舰沉没后自己被渔民救起,到金口老邮局夜宿的往事。“我们当时身上全部湿透,老乡们在地上生了一盆火供我们取暖,还送来饭让我们吃。当晚我根本睡不着,烤着火,把衣服烤了个半干不湿。第二天,埋了12位战友,我便乘渔船去宜昌寻找海军部队报到。”

  目睹中山舰修复一新,老兵称此生无憾

  中午时分,还未完全竣工的中山舰博物馆迎来了70年前曾经在这艘战舰上战斗过的老兵陈鸣铮。

  已经整修一新的中山舰,停放在博物馆的中央,右舷上,有一处“十”字形破口非常明显——在整修时刻意没有进行修复。

  老人坐在轮椅上,由家人陪同参观已经修复的中山舰。“萨舰长当时就是在这里指挥作战,第一颗炸弹就落这里……”他指着舰上的救生圈说:“当时中山舰上没有任何救生设备,萨舰长是乘坐最小的这艘舢板离舰,却在敌机的扫射下殉国的。”

  从船头到船尾,从左舷到右舷,老人绕着中山舰看了整整一圈。“工作人员们真是用心良苦,我很佩服他们。今天,能在我有生之年再一次看到中山舰被修复一新,我没有什么遗憾了。”

  本报记者 庞亚斌 采写

  ◆相关

  日本学者捐献中山舰相关资料

  在中山舰金口蒙难70周年之际,来自武汉市友好城市日本大分市的邓红教授向中山舰博物馆捐赠了一批有关中山舰的珍贵文献资料。这批资料包括: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收藏的日本第十五舰空队10月24日炸沉中山舰的战斗报告书手抄本复印件,建造中山舰的日本三菱重工业长崎造船厂将建造好的永丰舰(中山舰前称)运送到上海的一份厂方报告书等。

  邓红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现在日本大分县艺术文化短期大学任教。他告诉记者,希望这些资料能够为中山舰研究武汉会战的历史研究起到一些作用。

  891份密电征集“解码人”

  1997年元月中山舰打捞出水时,在无线电报房泥沙中发现了大量电报稿纸。至2006年5月,经过省文物中心脱水处理,共整理出电报891份。但这些电报至今没有被破译,中山舰博物馆希望通过本报找到“解码人”,破解电报稿中的秘密。

  (电话027-81561912、13871541701,联系人:黄文建)。

  本报记者 庞亚斌 采写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