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陕西关中村庄规划调查:环境落后引发诸多矛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7日00:15  中国经济周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三农问题做出了重要决策,其中也将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提了出来。

  最近笔者走访了陕西省关中地区的部分乡村,深切地感受到了由于长期忽视村庄规划,而造成的人居环境恶化,给农民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困难。这些问题,已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影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搞好村庄规划,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极其重要的一个课题。

  村庄规划“不容忽视”

  秋雨过后,农民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令人扼腕叹息:一是街巷狭窄,不仅物资运输极其困难,而且人畜出行也非常不便,即使是雨后五、六天,许多年龄较大的村民也无法出行;二是人畜共处,饲养的牛羊等都与人局促在一个小院落,卫生状况较差,养殖业的发展因此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三是邻里间因相互争占堆放粪肥等物品的场地而经常引发争斗,影响社会和谐;四是新建村民住宅沿道路铺展,对今后改造扩展造成新的困难,势必增加发展的成本。

  这些问题,是长期忽视农村地区村庄规划工作带来的必然结果。由于复杂的社会根源,新中国建立前,陕西大部分村庄都形成了由高大围墙环绕的堡垒式建设格局,一个种姓聚居在一个堡垒之中。各家比邻而居,自然形成街巷,作为出入通道。由于堡垒内部场地较小,加之生产方式是人力辅以部分畜力,使用简单的农业机具和运输工具,所留的街巷普遍比较狭窄,大部分地方只有三到四米宽。

  解放后、直至人民公社化期间,虽然拆除了围墙,但原已形成的街巷格局没有被改变;由于生产方式依然是以人力和畜力为主,并且大力倡导公有制,以割资本主义尾巴等名义排斥限制农民个人的养殖活动,牲畜由生产队集体拥有、集中饲养,农民只喂养少量家禽和生猪,原来的村庄格局也就没有表现出太多不便之处,因而,村庄规划也就没有显现出特别的必要性。

    人居环境落后引发诸多农村矛盾

  在农村实行计划生育前,绝大多数农民都是多子女家庭,那时出生的人口已陆续进入婚育期,需要分立门户。由于没有进行过村庄规划,并且在管理上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县乡政府只管批给村民宅基地指标,但建在哪里,则由当时的生产队长和现在的村民组长指定。开始是在原来村庄内见缝插针安排,后来是沿着原有的街巷格局向外延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村庄成倍扩大,街巷狭窄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增收的需要,养殖业迅速发展,但农民却只能在自己宅基地内开展养殖活动,人畜共处、人畜争地的矛盾更加突出。同时,党的惠农政策使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农业机械和运输车辆迅速增加,家里变得更加拥挤,粪肥和一些物料便只好堆放在街巷,邻里矛盾因之而起。加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雨雪天排水的需要,村民新建住宅总希望比左邻右舍高出一些,此类种种矛盾,常常引发村民间纠纷甚至争斗,影响社会和谐,增加了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

  惠农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行“村村通工程”,政府为农村修建了道路,村庄外部的交通状况有了改善。为了生产生活的便利,村民新建住宅开始向乡村道路,甚至省道、国道旁集中,沿着道路铺展开来。这既给人身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也严重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村庄 规划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