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分子识别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7日03:02  南方日报

  本报讯(见习记者/张胜波通讯员/刘思沛)昨日,法国科学院院士杰马里·莱恩成为第一位亮相“中山大学诺贝尔大师讲坛”的诺奖得主。但由于时间较为久远,我们对这位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还有些陌生。

  诺奖得主与中国高校早有合作

  诺贝尔奖官方主页上的莱恩自传提到:莱恩1939年生于法国阿尔萨斯的一个不知名的中世纪小城。二战硝烟散尽之后,莱恩开始接受学校教育。

  1963年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莱恩幸运地进入哈佛大学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前辈伍德瓦德的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

  1966年莱恩成为路易·巴斯德大学的讲师。两年后,年仅29岁的莱恩与他的合作者发现了穴醚化合物对金属离子发生络合作用的特异行为,这也开启了莱恩的诺贝尔奖之路。

  从此,莱恩在合成具有类似天然受体功能的有机化合物方面不断开拓,并于1978年提出了“超分子化学”的概念,如今这已经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新兴分支,莱恩也因此分享了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

  值得一提的是,莱恩与中国吉林大学早有合作,而吉大也有学生在法兰西学院师从莱恩获得博士学位,现在已经是深圳一家生物医药公司的总经理了。而莱恩的名著《超分子化学:概念和展望》也已经于2002年被译为中文出版。

  科学研究关键要找到不同领域间的联系

  昨日的中山大学梁銶琚堂满载了期望和梦想,“从物质到生命:化学?化学!”,相当有噱头的演讲题目挂在高高的横幅上格外醒目。

  莱恩把自己的研究则称为“超分子”化学———我们知道,传统化学认为分子之间存在共价键,而莱恩却更为关注那些较弱且具有可恢复性的分子间作用。正是这些不那么“强大”的作用,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分子之间是如何结合起来的。

  莱恩用DNA结构来展示分子间如何巧妙地“组装”到一起,他甚至用了一幅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中国国画来表现这个科学原理。画面上,人身蛇体的男女缠绕在一起,与著名的双螺旋结构极其相似。

  莱恩强调,这种分子的自组装“能够决定分子相互识别,像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那样”。

  “从物质到生命”,在我们的常识里面,一个是冷冰冰的金木水火土和元素周期律,一个是生龙活虎、变化莫测的生命体,“科学研究的关键之一就是你要找到两个看上去不同的领域之间的联系”,莱恩教授告诉中大的学生们。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讲座最后莱恩引用中国唐代学者韩愈的名言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创新,勇于摘取科学的“禁果”。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