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流言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7日05:29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从发生到今天,“林松岭案”只不过有两周多的时间。在这两个星期里,流言和真相交织,当事各方或明或暗地进行着博弈,期间留给人们的思考和期待,也许远远多于一个月后出台的死因报告。

  流言止于公开。但在轰动全国的哈尔滨“林松岭案”中,我们却能发现,流言也能逼出公开,露出真相。假如没有关于“林松岭吸毒”的流言,没有当事人家庭背景显赫的流言,也就不会有相关的真相被公开出来,尸检也不会专门进行“毒品”项目检查,人们对此案的认识也就不会如此的理性和深刻。

  林松岭一案中出现的流言,也并非完全是无关网民的“空穴来风”,正如哈市警方和死者家属所说的,这些流言都是“别有用心的人”为了“混淆试听,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果真如此,这些“别有用心的人”是谁?又是为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呢?这将会是比林松岭的死因更受关注的真相。

  传言止于公开,在网络乱相中,我们同样也能看出权威信息缺失的危害。 “林松岭案”发生后,舆论走向一波三折,一桩普通的刑事案件成为一起传言四起、想像连绵的公共事件。用心理学的观点而言,就是此案引发了一场社会心理方面的“网络传言危机”。这类危机往往有如下特征———无意识、传染、暗示———继而引发冲动、急躁、轻信、夸张、偏执等情绪,危机最常见的后果就是莫衷一是、谣言漫天。

  流言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事实证明,哈尔滨警方只要及时将真相披露一次,传言就能澄清一些;相反,如果事实公布得不彻底,新的传言又随即而起。

  其实,公开真相,不仅能有效避免危机的扩散,还能有效地挽回和树立相关部门的公信力。网络传言危机的发生,何尝不应检讨相关部门权威信息的缺失呢。

  本报综合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