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被流转解放出来的土地和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7日05:29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关键词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适度规模经营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百姓故事

  蒲江县复兴乡陈坝社区,村民黄贵明骑着摩托车在田间的水泥路上急行,道路两旁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猕猴桃园。这里已经很难找到那些把土地划分得七零八落的不规则田埂和沟渠。

  黄贵明已经有3年没有下地干活了。他戴着四川中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部协管员”的工作证,负责农业设施的维护和安全,拿固定工资。

  从2003年成都统筹推进以“三个集中”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开始,这里的大面积土地逐渐流转给公司种植猕猴桃,村民们或外出务工,或为农业公司工作。

  “不种地了,生活比以前还好过很多。”黄贵明说。

  以前种几亩地 跑七八块田

  近年来,陈坝社区没有外出务工的村民,大多在四川中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工,种植猕猴桃树苗、维护、除草……由于耕地已经被挖掘机平整成片,他们分区作业,不需要花费时间在田块与田块间往来,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

  “以前一家人种几亩地,可能要跑七八块田。”当时,黄贵明家一共有16亩土地,其中10亩是不产生经济效益的荒山荒坡,6亩是田地。这6亩田又有5亩多散布于丘区,剩下的几分位于坝区。每到农忙,黄贵明都要在坝区和丘区之间往来,光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一个小时左右。

  黄贵明的地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辣椒、红薯等蔬菜,由于地块小、位置分散,在粮食的收获季节几乎不可能用现代化农机收割,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人力手工收割。“那个时候,每天一大早就出门种田。遇到下雨,田埂就稀烂,一踩一脚泥,在田块之间来往就更恼火。”

  2004年,复兴乡开始土地整理,杂乱无章的田埂和沟渠消失了,分散的田块连成一片。在此基础上,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开展起来。黄贵明的土地在2005年流转给了中新农业。

  租金+工资 收入翻了两番

  53岁的黄贵明是陈坝社区十多个在中新农业拿固定工资的村民之一,每月收入1000元。他告诉记者,与2004年相比,自己的收入翻了两番,刚开始搞土地流转时,不少农民还不愿意,现在一看,还是把土地流转了有盼头。

  “以前只有6亩地有产出。”黄贵明掰着手指头算着,由于大部分在丘区,土质不太好,每亩地平均能产800斤黄谷,即使按今年的市价0.9元/斤算,也只有4000多块钱收入,算上人工、农药和化肥的成本,“挣不了什么钱,我想过出去打工,但家里只有我一个劳力,走不脱。”

  土地整理后,黄贵明把6亩田和10亩荒山荒坡都流转给了中新农业,公司给出的租金是700斤黄谷/亩,仅土地租金每年就有10080元收入,再加上全年的12000元工资,他一年能收入2万多块。

  黄贵明的工作并不轻松,他每天都要不定时地到各个点位巡查,确保猕猴桃园的安全。不过,他对现状挺满意。2006年,他搬进了陈坝社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装饰一新的三室一厅、每天到公司上班……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黄贵明都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地原来也可以这样种

  土地流转给生活带来的巨变,使黄贵明对中新农业带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他总是密切关注着公司的新动向,研究新品种、配方施肥、专家常驻……黄贵明突然有一种大声感叹的冲动:原来,地也可以这样种。

  “其实引进这个公司以前,复兴乡就有一些农户自己栽种猕猴桃。”黄贵明说,“但是那跟大规模的种植完全不一样。”

  在猕猴桃生长的不同季节,公司要针对生长状况配方施肥;附近有专家常驻,负责检查猕猴桃树苗的病虫害,并对症下药;挂果一段时间后,还要用袋子把果实包起来,防阳光直射、碰撞和蜂蛰。“结出来的果实确实特别鲜!”黄贵明说,“如果不是规模经营,肯定没法这样搞。农民一是没技术,二是没资金,不可能这样大规模地投入。”

  听说今年公司猕猴桃的单价达到了8元/斤,土地的最高亩产值达到了20000元,不少产品还卖到了美国、欧洲等地,黄贵明对公司的发展前景很乐观。他说:“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我坚决支持,希望今后公司发展得更好。”

  “复兴乡是一个农业乡镇,我们的思路是依托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周毅是2006年到复兴乡工作的,作为分管农业的副乡长,他看好现代农业在这里的发展前景。土地流转、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以猕猴桃为主的农业产业在复兴乡萌芽、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复兴乡,我们可以看到成都从2003年统筹推进以“三个集中”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起,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的基础上,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土地有序流转。

  五年实践

  城乡一体化推动的土地流转

  适度规模经营的趋势初现

  从2003年到2008年10月,复兴乡已经有3155户农民进行了土地流转,占全乡4053户农户总数的78%,土地流转面积达20655亩。其中一半以上的土地,用于种植猕猴桃。周毅告诉记者:“通过土地流转,复兴乡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大的调整,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复兴乡可能是整个成都范围内土地流转最为迅速的几个乡镇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成都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趋势。

  省委、省政府曾在《关于做好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工作的补充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步伐。2005年9月6日,成都市出台《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动出租、入股、转包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2007年12月,《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施总体方案》中,将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相关交易市场作为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3~2007年,成都共流转农用地235.6万亩,其中流转耕地170.8万亩,全市2000亩以上集中成片的粮食规模经营面积达2.6万亩,平均每亩增收600元以上。

  在很多农村地区,成都探索建立了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的经营方式。农民参股入股,按股分红,保障了长期收益。

  2006年2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发文,在全市开展清产核资,推进股份合作经营。将村组的经营性净资产量化到人,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或公司制企业,经营集体资产。

  2007年,成都建成标准化特色农产品基地152个,新建农民专合组织1911个,培育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15家,联系带动农户135.2万户。农业集体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

  土地流转形式日渐多样

  “起初的流转形式主要以出租为主,现在已经扩展入股、‘公司+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周毅说,虽然土地的流转形式不同,但都有利于提高土地的经济收益,增加农民收入。

  以复兴乡引进的四川中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它实现了品种优化、国际化、标准化和包装精细化,在猕猴桃产业中较强的实力,保证了这个龙头企业能够较好地应对风险,在面对市场竞争时获胜的可能性也更大。此外,这家公司还承诺建立农业会所,有利润产出后,30%的土地收益将发放给社区和流转土地的村民。“我们看中这种农民可持续增收的机制。”周毅说。

  土地流转形式的多样化,带来了农民增收方式的多样化,目前,成都农民已经能够获得土地租金、股权红利、在本公司就业收入、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红等多种收入,获得了较为稳定的经济来源。

  流转过程规范管理

  “其实早在2000年,就有一些零散的土地流转出现。”周毅介绍,由于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有的村民把土地租给邻居或同乡,“但大多只是口头承诺,没有规范的合同文本。”从2004年开始,成都各地对土地流转有一个强化规范管理的过程。

  复兴乡政府下发了《复兴乡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暂行办法》,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和《土地流转的工作方案》,对土地流转的原则、要求、条件、形式、办法和操作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并深入基层做好工作,为解决土地流转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探索出新路子。

  今年初,复兴乡还制定了“复兴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岗位设置”、“复兴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职能”、“复兴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工作流程图”等工作程序。

  成都市农委2006年初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细则》,对于成都土地流转中需要应对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相应的操作办法。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对全市的农村土地流转进行统一管理,和县乡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一起,形成市、县、乡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协同审查。

  深化改革

  加强土地流转的

  抗风险能力

  访省社科院学术顾问、经济学家林凌

  以龙头企业和农户为主体的土地流转,给壮大农村经济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但复兴乡副乡长周毅最近有一个担忧,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这些龙头企业是不是都能健康稳定地发展,万一这些企业经营不善,甚至破产倒闭,农民的利益又如何保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经济学家林凌教授认为,在深化农村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土地流转的抗风险能力。

  大力倡导农业保险

  记者:应该如何加强土地流转的抗风险能力?

  林凌:规范管理是必需的,农户和企业应该签订规范的、利益关系明确的合同。

  同时,应该大力倡导农业保险。成都的农村已经有一些农业保险的业务,但是还比较少,覆盖面小。一方面,政府应该倡导企业购买这种保险。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当出现自然灾害、市场风险,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时,这种保险可以给予赔付。在保险条款中,可以写明优先保障农民的权益。一旦出现风险,至少可以保证农民能够获得的土地租金。另一方面,是农户自己购买,这主要针对大户。

  此外,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考虑设立一定的风险金。不过我并不赞同政府出面强制,最好是由市场发挥作用来解决风险问题。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记者:有人担心正在发生的金融危机造成农民工失业,如果这部分人土地流转了,回到家乡没有工作,可能形成一些社会问题。

  林凌:目前成都的土地流转规模还有限,形成社会问题的可能性不大。不过我们应该对这种状况有所准备,因为土地规模经营是一个趋势,深化改革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

  规模化经营要适度

  记者:您对规模化经营有何建议?

  林凌:规模化经营一定要适度,最好是从中小规模的集中经营做起,等具备经济条件、管理水平后,再逐步推开。

  首先,从抗风险角度讲,现在的农业龙头企业大都起步不久,对市场的把握不一定准确,适度规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

  其次,从管理角度讲,企业还需要在市场中提高管理水平,设法调动农业产业工人的积极性,避免出现吃大锅饭的情况,这些都有一个过程。

  本报记者 谢佳君 摄影报道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