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你知道我舅舅是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7日14:18  南都周刊

  你知道我舅舅是谁?

  释义:“哈尔滨六警察打死体院毕业生”一案中,网上有自称为目击者的人说,死者林松岭在斗殴中曾警告对方,“你知道我舅舅是谁?”该短语随后在天涯、凯迪等社区里爆红,与“我上面有人”同义,暗指自己的家族背景深厚,是某权贵的裙带,属于衙内、恶少等特权阶级作威作福时的专用词汇。也有网友借此语来讽刺某些官家子弟发飙时的丑态和无能。

  例句:你敢碰我一根手指头,你知道我舅舅是谁?(说此话时需额头朝天,下巴对人)

  哈尔滨六警察打死体院毕业生事件发展至今,剧情跌宕起伏,峰回路转,诸位看官可谓过足了戏瘾。这边厢还说着警察滥用职权打死了手无寸铁的大好青年,那边厢就传来了官家恶少咄咄逼人,善良民警不得已出手自卫的版本。

  在各路媒体的刨根究底下,案发现场录像、目击者、公安部门发言人、死者家属轮番登场,论证的重点早已偏离事实与责罚本身——死者林松岭到底有没有威胁警察“你知道我舅舅是谁?”,他为什么会在危急关头搬出他娘家老舅,他老舅又是何方神圣?在官方尚未公布与案情有关的任何细节之前,众网友秉持一贯的“西山蚂蚁,东山大象”的精神,“考究”出林松岭的舅舅是当地政法系统的高官,爸爸是大房地产商。活脱脱一个钱权勾结家庭出身的纨绔子弟。向来名声不佳的警察,相比之下成了特权体系的最底层。正当故事往恶衙内套路上走的时候,又有媒体接触到死者家属,力证林松岭不过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其父也就是一个个体户。

  在这个虚构成分占绝大多数的比较之下,舆论转向的速度之快令人惊诧。现场视频与一些诸如“你知道我舅舅是谁”等细节性文字的出现,更是推动着人们的想象,构造着人们心中的案件图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其中一边摇旗呐喊。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说,“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他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过山车式的舆论起伏,恰恰是社会偏见的显影——仅仅因为某成员属于某一群体就对其产生厌恶和敌意态度,并认定该群体有着其令人反感的品质。从社会心里学的角度来说,偏见是一种寻求“替罪羊”的形式,一种简单的“标签化”是非黑白的模式。比如说,在经济下滑时期,本土群体可能会归咎于移民或少数族裔。偏见在现代生活中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们经常将其视为不过是“人性的一部分”,甚至无法察觉它在我们身上的根植。

  大众的愤怒因为涉案双方的身份变化而游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社会偏见上。实际上,在社会偏见的作用下,人们在此案舆论中投射的是对“有钱人”与“特权人物”的劣等评价甚至憎恶。而警察与林松岭,无论孰是孰非,都不过是“被标签化”的替罪羊。

  富豪必然与“宝马撞人”或者“灰色收入”相联系,高官无非是“钱权交易”或者“以商养情”,警察理所当然是与公民的“非正常死亡”牵扯不清。当一切都被评断为非黑即白,部分国人感到活得非常轻松,因为眼下社会的一切不正常与偏差都有了源头,而且与己无关。这跟爱斯基摩人以为冰可以在口中融化,于是认为同样属于透明物质的玻璃也会融化是一个道理。在这种低劣且表面的推理中,把故事从“六警察当街打死大学生”演绎成“六提督拳打林衙内”。

  案件怎样处理是法律的事儿,而案件引起怎样的情绪反应,则是一个社会问题。警察和官家子弟,他们的形象由日常的传闻垒筑,投射于人们的社会记忆,具体的事件不过将这一记忆唤醒,并成为态度得以表达的契机。

  你知道我舅舅是谁?说真的,没法知道,也不敢知道。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