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潇湘晨报记者曾鸣 发自石嘴山) 2008年10月16日18时13分,广东宏大爆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大)在宁夏石嘴山大峰矿羊齿采区进行基建露天剥离工程时,现场发生一起重大施工爆破伤亡事故,造成16人死亡、53人受伤(其中12人重伤)。在遇难的4名工作人员中,有3名湖南人。
事故现场,碎石波及方圆850米,并引发2.4级的地震。
这几乎是核弹般的威力,因为,去年12月20日在同一地点进行的硐室爆破中,也只引发了3.5级地震,而当时使用了5500吨炸药,爆炸当量相当于2006年10月9日朝鲜核试验的6倍。
而据知情人士分析,此次事故和去年那场爆破脱不了干系。由于大峰矿有多处温度高达200多度的火硐,宏大当时所使用的5500吨炸药中,有大量是抗高温的钝感炸药,这些钝感炸药因为过于“钝感”或导爆管烧断而漏爆,成为地雷式“盲炮”残存下来,并于10月16日被踏响。
但是,灾难并非没有避免的可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理事长汪旭光指出,设置更远的警戒线、对盲炮进行大规模机械搜索,或者天气不是这么干燥,重大伤亡都有规避的可能。
意外:灾难突破200米警戒线
警戒线多拉700米,就能少死14个人
在此次爆破事故中,警戒线的设置成了最大的争论焦点,这是因为,在遇难的16名死者中,除了4名工作在爆破现场被直接炸死,其余12名死者皆为爆炸飞溅的碎石所害,他们遇难地点都在200米的警戒线以外,其中最远的两名死者距离爆破点850米。
10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理事长汪旭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如果警戒线能够出现在850米或者更远的地方,将至少挽救12条生命。汪旭光作为宏大的独立董事和专业顾问,曾参与了2007年12月20日那场硐室爆破的设计工作。
那么,10月16日的爆破现场为何只设置200米警戒线?
“事先没想到(爆破)会有那么大的威力!”宏大的临时爆破工姜志武解释。他是现场幸存的7名爆破人员之一。
“10月16日只用了3吨不到的炸药,从7月份开始,这种规模的爆破每天都要搞,爆破了差不多有100次了,警戒线一直拉在200米和300米左右,从来没有出过意外。”姜志武回忆。
宏大总经理郑炳旭则解释:“爆破规模分为A、B、C、D、E五个级别,3吨属于没有级别,是特别小的规模。”郑炳旭是爆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而另外一名爆破专家指出:“不要说3吨了,就算是30吨,也造不成10月16日的事故。”
真凶:残存的钝感炸药?
3吨炸药,点燃了去年漏爆的钝感“地雷”
既然爆破当天的3吨炸药不是真凶,那究竟是何方神圣导致了那场事故呢?要知道,10月16日的爆破甚至引发了2.4级地震!
宏大的另一位临时工余继文,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去年年底的硐室爆破。
2007年12月20日,宏大对大峰矿进行硐室爆破(将大量炸药装入岩体上的洞穴进行爆破),那是最近15年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爆破工程。宏大使用了相当于半个广岛核爆的5500吨炸药,分装在28个硐室里,最终把山体炸得整体下降40米,并引发3.5级地震。
余继文指出,10月16日事故的核心区域——2149平台,距离去年硐室爆破的14号硐室十分接近。而他和姜志武的判断都是,14号硐室有大量去年硐室爆破时残存的炸药。
但那次硐室爆破将整座山都炸得天翻地覆,炸药怎么会有漏爆的可能?
余继文解释:“14号硐室旁边就是1号硐和16号硐,这两个硐都是火硐!”
余继文所说的“火硐”,指的是岩体最高温度达到了230摄氏度的硐室,这是大峰矿内煤层自燃一百多年的结果。
而一位姓谢的工人则指出,虽然宏大在硐室爆破方面经验丰富,但大峰矿这样高温的山体也还是第一次遇到,当时为了对付“火硐”,技术人员现场调制出来了“钝感炸药”,这些炸药对高温反应迟钝,可以避免一放进硐室就被高温引爆。
而当时的技术难点在于:炸药要是迟钝过头了,就有可能无法引爆。
“看来这些炸药去年没点着,变成‘盲炮’残存下来了!”余继文说。
最终,这些漏爆的盲炮在地底沉睡10月之久,并于10月16日被区区3吨炸药唤醒,酿成重大灾难。
幕后推手:大峰矿的高温
去年硐室爆破中的28个硐室,是彼此独立的,一旦山体内200多度的高温将导爆管烧断,漏爆几乎是定局。
炸药之所以有残存,可能是钝感炸药点着了没爆炸,但汪旭光院士则认为,还有一种情况是:这大量的钝感炸药压根就没被点着。
汪旭光解释:“当时放置炸药的28个硐室,是独立的,彼此只用导爆管联系起来,一旦山体200多度的高温把某个硐室的导爆管烧坏,几百吨炸药就会集体漏爆,残存下来。”
余继文则指出,14号硐室,正好被1号硐室和16号硐室这两个火硐包围,导爆管被烧断的可能性极大。
而不管是炸药没点着还是点着了没爆炸,这都和大峰矿的高温脱不了关系。尽管宏大有着成百上千次的硐室爆破经验,但大峰矿的高温,他们的确是头次遇到。
汪旭光表示,当时宏大的技术人员,为了防止导管被烧断,已经是想尽了办法。
“当时为了防止漏爆,想了一个‘复式网络’的‘双保险’办法,就是同时用电爆网络和塑料导爆管网络将硐室和硐室之间的炸药连接。大家觉得这就应该是万无一失了。但是从现在的结果来看,漏爆还是发生了。”
那么,当初进行硐室爆破的时候,宏大有没有将漏爆的盲炮查出的方案?汪旭光、姜志武、余继文对此的答案都是:没有。
其实不是宏大不愿意找出这些盲炮,而是现实上存在难题,“当时爆破以后,整座山都被炸药翻了个遍,硐室全部塌掉了,就算有盲炮,也都埋在几十上百米的土里,怎么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