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前到了最冷的‘化冰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8日00:46  南方日报

  

“当前到了最冷的‘化冰期’”
吴晓波在佛山演讲。资料图片

  人物简介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案例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史研究室主任、客座研究员,“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2007年起出任第一财经频道《中国经营者》栏目主持人。主要出版著作有:《大败局》、《大败局2》、《穿越玉米地》、《非常营销》、《被夸大的使命》和《激荡三十年》上、下卷。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图书”。

  本报讯“‘雪’下过后,当前中国经济到了最冷的‘化冰期’,也是企业高速成长‘弯道’。能不能熬过至明年5、6月的‘严冬’又抓住‘弯道’赶超的机遇?”昨日,《激荡三十年》的作者吴晓波在佛山市机关大礼堂、高明区做“中国企业三十年发展历程”报告会中这样提到。针对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他带着听众们深入浅出地从历史中寻根。会后,吴晓波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中国“冬天”有八大规律

  吴晓波指出,从中国经历的多个“冬天”的分析,有八个规律值得关注。比如:“暴热乍冷,没有过渡”。“狂热成长”之后接踵而至“骤然降温”,国家紧缩政策的出台往往是“紧刹车”式的,致激进型企业因缺乏风险防范出现窒息式崩塌;“资源紧缺,能源大战”。在能源供应短缺的成长通道里,2008年中国能源价格的上涨更多地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因此,宏观调控的全球化特征已呈现;“现金断流,集体雪崩”。自1991年之后,体制外的金融活动被高调打击,使民营企业面对宏观政策的骤然变冷难以招架。浙江和珠三角一带企业“地下钱庄体系”今年也扛不住;“试错代价,越来越大”。事实是,政策的市场化松动是在一轮又一轮的宏观调控中得以推进,而调控的代价则一次比一次大。“投资拉动需求———政策紧急刹车———靠危机推进市场化松动”的政策逻辑需要反思了。主动改革、减少变革代价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此外,还包括“4到5年,必来一次”、“保护国企,牺牲民企“、“现金断流,集体雪崩”、“否极泰来,推进松动”、“冬天过去,必有春天”。

  制造业要勇于向全球说“NO”

  他认为,在今年“冬天”里,创造了“中国制造”神话的民营制造工厂成为了最大的牺牲者,而它们的失利除了造成商业资源的极大浪费之外,也带来了失业人口增加、上游垄断企业利润下降等多种效应。企业要重新找回激情真正发力,可能需要三四年。

  他强调,中国经济成长的基本面至今未破,企业和老百姓要有信心。他认为,未来十年,中国仍将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这得益于:人口“红利”将让经济的高速成长持续下去;中国的城市化仍处初级,未来10年内约3亿人进入城市,为投资型拉动提供巨大的可能性等。

  他认为,包括佛山在内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未来,一方面要解决劳动生产效率低问题,另一个是勇于对全球说“NO”。“如今,全球市场上没有像‘中国制造’那样物美价廉的商品了,但中国作为制造地利润在相对低端环节,而且还自家狂打价格战,最终使绝大部分利益被国外销售环节瓜分。真正谋划长远的企业要有信心提高自己的能力,包括注重规模化生产、把自己的品牌做起来、要构建自己的全球销售。”他说,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快技术创新。

  当前政府救市有必要

  提及房地产行业时,吴晓波认为,中国房价仍有暴利,从价格上须“拦腰一刀打对折”,关键是“谁来摆这一刀”。目前,一个刚毕业大学生要在上海买套房平均需工作30年。

  中国楼市畸形繁荣以及楼价仍居高位根本原因,是地方政府获得土地“二财政”。他分析,地方财政从1998年起改善一直拮据的局面,原因就在于,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中央政府为了启动内需被迫松动房地产政策,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获得了大量的“二财政”,目前,很多地方的财政收入有四成到六成来自于此,其中,杭州占55%。为此,对财税制度改革是使房地产正常化的首要任务。

  他同时强调,当前政府救市又是有必要的。“在未来一年内,楼市如果不起,中国经济将委靡而出现重大危机。楼市如果起来,经济将得到复苏,可是,泡沫将越来越大,种种不公平的景象将再延续。”

  一个事实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即便政府持续释出利好,百般利诱,老百姓也未必肯掏出钱来,地产也未必能够真正地热起来。

  焦点追问

  记者:如何看待珠三角出现企业倒闭?

  吴晓波:由于民营经济发达,珠三角地区是目前“最健康的产业模块”。最近合俊倒闭,珠三角、长三角等地都出现企业倒闭。这些倒闭企业有一个共性:发债率较高;过去一两年内曾进行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或技术改造;投资房地产行业。

  2004年的宏观调控也有一大批企业倒掉。但目前出现的珠三角企业倒闭现象并不能得出珠三角制造业基础已经败坏的结论。在发展过程中,若干产业漂走也是很正常的。

  未来十年,珠三角还是会有良好的产业集群优势,未来可考虑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

  本报记者刘三琴张培发林焕辉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